斑竹丛丛杂芳杜

出自明代梁辰鱼的《屈原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ān zhú cóng cóng zá fāng dù,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幡。
龙舆已逐蜂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
掩映,庙堂,旅客,山鬼,斑竹,丛丛

《屈原庙》是明代作家梁辰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寒云掩映庙堂门,
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
灵儿昼舞白霓幡。
龙舆已逐蜂头梦,
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
鹧鸪飞处欲黄昏。

译文:
冷寒的云彩遮掩着庙堂的门,
秋天来临,旅客们献上水蘩。
山鬼在暗中吹起青殿的火,
灵儿白天起舞,挥舞着白色的霓幡。
龙舆已经追随着蜂头的梦想,
鱼腹空空地埋葬了水底的魂魄。
斑斓的竹子丛中杂着芳香的杜若,
鹧鸪飞翔的地方太阳将要下山了。

诗意和赏析:
《屈原庙》描绘了一个寺庙的景象,表达了明代社会动荡的氛围和人们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

首先,诗中的“寒云掩映庙堂门”描绘了阴冷的云彩遮掩着庙堂门,暗示了明代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氛围通过“旅客秋来荐水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旅客们献上水蘩,象征着他们对过去辉煌的景象的追忆和希望。

其次,诗中提到的“山鬼暗吹青殿火”和“灵儿昼舞白霓幡”具有神秘的色彩。青殿火和白霓幡分别象征着神灵的存在和仪式的进行,进一步突出了宗教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接着,诗中的“龙舆已逐蜂头梦”和“鱼腹空埋水底魂”表达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失去的感慨。龙舆和鱼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物,它们的逐梦和埋葬,暗示了昔日的曾经和现实的无奈。

最后,诗中的“斑竹丛丛杂芳杜”和“鹧鸪飞处欲黄昏”则描绘了一个黄昏将至的景象,象征着明代社会的衰落和末世的迹象。

总体而言,梁辰鱼的《屈原庙》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明代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意象和隐喻,诗词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