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荒事花石

出自明代朱高煦的《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ūn huāng shì huā shí,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道君莅天位,聪明迈前人。
绍述溺新法,弃彼艺祖仁。
昏荒事花石,艮岳排秋旻。
师相宠京贯,狂妄开燕云。
藩篱既已撤,狼虎俄成群。
吞噬至骨肉,和议尚纷纭。
父子徙沙漠,中原陷胡尘。
至今窃愤录,一览犹伤神。
()
天位,聪明,前人,新法,昏荒,秋旻,狂妄

诗词:《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
朝代:明代
作者:朱高煦

道君莅天位,
聪明迈前人。
绍述溺新法,
弃彼艺祖仁。

昏荒事花石,
艮岳排秋旻。
师相宠京贯,
狂妄开燕云。

藩篱既已撤,
狼虎俄成群。
吞噬至骨肉,
和议尚纷纭。

父子徙沙漠,
中原陷胡尘。
至今窃愤录,
一览犹伤神。

中文译文:
朝廷的君王登上了天位,
聪明过去的先贤。
推崇并宣扬了一些错误的新法,
抛弃了我们祖先的仁德。

昏乱的事情充斥着宫廷,
山岳排斥着秋天的阳光。
帝王宠信了奸臣,
狂妄地扰乱了燕云之国。

国境的篱笆已经被撤除,
狼虎们迅速群聚。
吞噬着国家的骨肉,
和平的谈判仍然纷纷扰乱。

父子被迫迁徙沙漠,
中原沦陷于胡人的尘埃。
至今我仍然愤懑不平地记录下这一切,
读来依然令人心痛。

诗意和赏析:
《拟古诗(六首·永乐五年)》这首诗词是明代朱高煦所作,描绘了明朝永乐五年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朝政腐败的景象。诗中列举了一系列的负面现象,暗指当时的政治腐败、道德沦丧和国家危机。

诗中提到的“道君”指的是朝廷的君王,他们推行了一些错误的新法,背离了先贤们的聪明才智和仁德。这一点暗示了当时朝政的偏离和失误。

诗中还描绘了宫廷的昏乱和山岳的排斥,暗喻着朝廷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奸臣得到了君王的宠信,狂妄地扰乱了国家,给人一种混乱和动荡的感觉。

诗中提到的“藩篱既已撤,狼虎俄成群”暗指边疆的防线已经失守,敌人如狼虎般聚集。国家遭受了外敌的侵略和内乱的双重打击,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诗的最后几句描述了父子被迫迁徙沙漠,中原沦陷于胡人的尘埃。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整首诗以悲愤的笔调,抒发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和国家衰败的不满和忧虑。

这首诗词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写实描绘,反映了明代晚年朝政的黑暗和动荡。它揭示了朝廷的腐败和内外困扰,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时局的愤懑。同时,诗中运用了古典的诗歌表达方式,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展现了明代社会的动荡和衰败。这首诗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了解明代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之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