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君拍板与门槌

出自宋代苏轼的《南歌子·师唱谁家曲》,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iè jūn pāi bǎn yǔ mén chuí,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大通愠形于色。
东坡作长短句,令妓歌之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
拍板,门槌,相疑,女方,偷眼,不见,老婆,少年

这首诗词是苏轼的《南歌子》,它描绘了一幅嬉笑怒骂、生活百态的图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大通愠形于色。
东坡作长短句,
令妓歌之师唱谁家曲,
宗风嗣阿谁。
借君拍板与门槌。
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
山僧莫眨眉。
却愁弥勒下生迟。
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

诗意:
这首诗词以一种幽默诙谐的方式,描绘了一系列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诗中提到了大通、东坡、妓、师、宗风、阿谁、君、门槌、溪女、山僧、弥勒等人物和事物,以及少年时的回忆。整体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慨,以及他对人生变迁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特有的幽默风格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世事的体察。诗中通过各种生动的形象描写,展现了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例如,大通愠形于色,揭示了人们对权力的敏感和畏惧;东坡作长短句,表达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才华的自信;借君拍板与门槌,暗示了社交场合的虚伪和权谋。

诗中还出现了溪女和山僧这样的形象,通过对这些生活中平凡人物的描绘,展示了他们的真实与平凡。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眨眉,表达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心翼翼和相互观察。

最后两句“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老婆三五、少年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岁月逝去的愁思和怀旧之情。这些诗句通过幽默和夸张的手法,将生活中的琐事与哲理相结合,给人以思考和娱乐的双重享受。

总而言之,苏轼的《南歌子》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展示了一幅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引人思考和赏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