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转绕瓯飞雪轻

出自宋代苏轼的《试院煎茶》,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uàn zhuǎn rào ōu fēi xuě qī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
蟹眼,鱼眼,飕飕,蒙茸,眩转,飞雪,银瓶,古人,古语,煎茶

《试院煎茶》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词的中文译文: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古语云煎水不煎茶。)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従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意和赏析:

《试院煎茶》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煎茶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诗词以煎茶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和描写,展示了作者对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期许。

诗的开头,苏轼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茶汤中的茶叶形容为蟹眼和鱼眼,以及松风的鸣声,形象地描绘出煎茶时茶叶的状态和茶汤的香气。

接着,苏轼提到了传统的煎茶方式,即使用银瓶泼水煮茶,他称赞这种方式为第二,但他也表示自己并不理解古人煎水的用意,暗示自己对煎茶的理解尚有不足。

然后,苏轼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人物的对比,展示了对煎茶技艺的敬佩。他提到了李生和潞公,李生是指唐代的李商隐,潞公是指北宋的潞国公赵蕤。李生喜欢亲自煎茶,而潞公则向西蜀学习煎茶技术,并使用定州花瓷器具,琢磨出红玉般的颜色。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述,苏轼展示了对他们的对煎茶技艺的赞赏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接下来,苏轼陈述了自己的贫困和病痛,表达了自己长期以来的困苦和饥饿。他没有玉碗来盛茶,只能用普通的碗捧着茶杯。然而,他仍然怀抱着对茶的热爱和渴望,决心向公家(指官府)学习做茶的方法。他描述了使用砖炉和石铫(煎茶所需的工具)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煎茶过程的向往。

最后,苏轼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结束了这首诗词。他说不需要过多地沉迷于书本知识,只希望能够每天喝一瓯茶,直到睡饱的时候。这表达了他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即使在贫困和病痛的困扰下,他仍然希望能够享受到茶带来的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试院煎茶》展示了苏轼对煎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他通过对茶的描绘和对煎茶技艺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简单而满足的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轼对茶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和态度。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