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下牛闲方解佩

出自宋代苏轼的《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āo xià niú xián fāng jiě pè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落第汝为中酒味,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已觉翻翻不受檠。
()
酒味,吟诗,绝粒,无策,归田,不情,为生,翻翻,不受

《侄安节远来夜坐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内心的无奈和苦闷,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落第汝为中酒味,
吟诗我作忍饥声。
便思绝粒真无策,
苦说归田似不情。
腰下牛闲方解佩,
洲中奴长足为生。
大弨一弛何缘彀,
已觉翻翻不受檠。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首先,它表达了苏轼因为落第而感到沮丧和不满的情绪。"落第汝为中酒味"指苏轼的侄子通过中举考试而得到了酒宴的待遇,而苏轼则因为考试不如意而感到失望。"吟诗我作忍饥声"表明苏轼在忍受饥饿的同时,通过吟诗来表达自己的苦闷和无奈。

其次,诗词也反映了苏轼对归田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便思绝粒真无策,苦说归田似不情"表明苏轼意识到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很难找到解决困境的办法,因此他开始对归田生活产生了向往之情,认为回归自然田园的生活会更加令人满足和舒适。

整首诗词通过对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苏轼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如"腰下牛闲方解佩"和"洲中奴长足为生",暗示着社会中的不公和个人的束缚,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表达力。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的矛盾心理和对现实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它是苏轼诗歌创作中的一部分,反映了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