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丝只好封禅榻

出自宋代苏轼的《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ìn sī zhǐ hǎo fēng shàn tà,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
山水窟,清绝,苕花,顾渚,封禅,湖亭,张水嬉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余杭自是山水窟,
闻说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结霜,
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
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
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
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
湖亭不用张水嬉。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湖州写给莘老的戏赠。诗人描述了余杭山水的美丽以及吴兴山水更加清幽绝美的传闻。诗中描绘了湖中桔林结霜的景象,溪上苕花漂浮在雪中。诗人提到了自己和莘老共同的饮食嗜好,以及他们对美食的向往。诗人还表示他知道谢公已经到达湖州很久了,暗示杜牧在寻找春天方面有些迟缓。最后,诗人说他的头发已经可以用来封禅了,湖亭也不需要再张贴水嬉的广告了。

赏析:
这首诗词以湖州为背景,描绘了湖州山水的美丽,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能力。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刻画了余杭山水的窟窿之美以及听说吴兴山水更加幽静绝美的传闻。通过描绘湖中桔林结霜和溪上苕花漂浮在雪中,诗人通过对细节的把握,营造出冷静清幽的氛围。

诗中提到的顾渚茶牙和梅溪木瓜,以及吴儿鲙缕等细节,描绘了诗人与莘老共同的饮食品味,以及对美食的向往。这些描写既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细节的关注,也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感。

诗的最后两句以谢公和杜牧的名字为引,表达了诗人对谢公到达湖州已经有一段时间的了解,以及对杜牧在寻找春天方面的调侃。这里既有对文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和调侃,也有对时光流逝和岁月变迁的感慨。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苏轼的诗歌风格,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