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坐方独酌

出自宋代苏轼的《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ù zuò fāng dú zhuó,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
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
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
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
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
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
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
()

诗词:《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

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
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
月华稍澄穆,雾气尤清薄。
小儿亦何知,相语翁正乐。
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一杯赏月露,万象纷醻酢。
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
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
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
泠然心境空,仿佛来笙鹤。

中文译文:
翠绿的柏树不知道已经是秋天,空旷的庭院已经失去了摇曳的落叶。
幽居的人得到了美好的荫庇,露水下坐着独自饮酒。
月光逐渐变得澄净而肃穆,雾气却更加清薄。
即使是小孩又怎么会明白,老人们相互交谈正快乐。
铜炉中烧着柏子,石鼎里煮着山药。
一杯饮用着月亮的露水,万象纷纷涌动着芬芳酸甜。
这一生又有何等幸福,像风的缆绳欣喜地初次靠岸。
逝去逃避着颜跖的网,前行迎接着松柏树的约定。
不要嫌弃风还有等待,漫不经心地想要戏弄这空旷的世界。
心境泠然空寂,仿佛置身于来自笙和鹤的乐音中。

诗意与赏析:
苏轼在这首诗中以十月十四日作为写作背景,表达了病中的孤独与寂寞。诗人描述了秋天的景色,翠柏不知秋,空庭失摇落,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沉寂。幽人得嘉荫,露坐方独酌,表现了诗人通过独自品酒来减轻内心的病痛与忧虑,同时也体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诗中的月华、雾气、铜炉和石鼎等意象,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幽静清凉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相呼应。诗人以一杯赏月露来象征着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而其中的万象纷纷涌动的意象,则表现了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变幻无常。

诗的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感慨和对于世间万物的游离态度。诗人感慨此生独何幸,风缆欣初泊,意味着对于生命的短暂而珍贵的体悟。逝逃颜跖网,行赴松乔约,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和新的追求的态度。最后两句莫嫌风有待,漫欲戏寥廓,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对于自由自在的追求,以及对于生活的态度。

整首诗以淡泊、超脱的情怀,描绘了诗人在病痛中的孤独与思索,同时也流露出对于自然、人生和世界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哲理的画面,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和超越尘世的境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