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去已如帛

出自宋代苏轼的《荆门惠泉》,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iàn qù yǐ rú bó,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泉源従高来,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隐隐苍崖坼。
萦回成曲沼,清澈见肝膈。
众泻为长溪,奔驶荡蛙蝈。
初开不容椀,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神物懒遭谪。
不能致雷雨,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麦。
()
泉源,走下,石脉,白沫,萦回,曲沼,众泻,奔驶

《荆门惠泉》是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泉源从高来,
走下随石脉。
纷纷白沫乱,
隐隐苍崖坼。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道清泉从高处涌出,顺着石脉流下来的景象。泉水流动时,产生了纷纷白沫,仿佛苍崖因此而开裂。

萦回成曲沼,
清澈见肝膈。
众泻为长溪,
奔驶荡蛙蝈。

泉水围绕形成了曲折的水潭,清澈的水底可以看到自己的肝膈(指心脏)。众多的水流汇聚成为一条长长的溪流,波浪翻滚,蛙声蝈鸣。

初开不容椀,
渐去已如帛。
传闻此山中,
神物懒遭谪。

泉水初涌出时势头汹涌,容器无法容纳;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逐渐平缓,如同折叠的绸缎。有传闻说,这座山中有神奇的物品,却懒得离开这里。

不能致雷雨,
滟滟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
千古灌稻麦。

这泉水虽然不能引发雷雨,却能滟滟流淌,它吐出的水花仿佛冰冷的碧玉。于是,这泉水使得山前的人们能够灌溉水稻和麦田,这种景象千古流传。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道泉水的流动过程,表达了苏轼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力的讴歌。泉水从高处涌出,形成奔腾而下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中的描写细腻而生动,通过对水流的形态和特点的描绘,展示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变幻。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类智慧和努力的赞美,通过利用泉水灌溉农田,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丰收。整首诗词以水的形象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描写和细腻的表达,展现了苏轼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深刻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