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如髯卿晚乃贵

出自宋代苏轼的《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ǐ rú rán qīng wǎn nǎi guì,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鹅溪清丝清如冰,上有千岁交枝藤。
藤生谷底饱风雪,岁晚忽作龙蛇升。
嗟我虽为老侍従,骨寒只爱布与缯。
床头锦衾未还客,坐觉芒刺在背膺。
岂如髯卿晚乃贵,福禄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绮裘,下有半臂出缥绫。
封题不敢妄裁剪,刀尺自有佳人能。
遥知千骑出清晓,积雪未放游尘兴。
白须红带柳丝下,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纹出领袖,吾髯虽老无人憎。
()
如冰,风雪,岁晚,龙蛇,骨寒,床头,还客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鹅溪清丝清如冰,
上有千岁交枝藤。
藤生谷底饱风雪,
岁晚忽作龙蛇升。

嗟我虽为老侍従,
骨寒只爱布与缯。
床头锦衾未还客,
坐觉芒刺在背膺。

岂如髯卿晚乃贵,
福禄正似川方增。
醉中倒著紫绮裘,
下有半臂出缥绫。

封题不敢妄裁剪,
刀尺自有佳人能。
遥知千骑出清晓,
积雪未放游尘兴。

白须红带柳丝下,
老弱空巷人相登。
但放奇纹出领袖,
吾髯虽老无人憎。

诗词的中文译文:
鹅溪的清丝如同冰一般清澈,
其中有千年交织而成的枝藤。
这藤生长在山谷深处,经历风雪的洗礼,
到了岁末,突然变得有如龙蛇般蓬勃生长。

唉,虽然我已是个年老的侍从,
身体寒冷,只爱布和丝绸。
床头的锦衾还没有归还给客人,
坐下时感觉背膺上有刺痛之感。

何如那位有胡须的卿士,晚年却享受荣华,
福禄与大河一样源源不断增加。
他醉酒中倒着紫色的锦缎裘,
下身却穿着半臂露出的红绸绫。

我不敢妄自封题,剪裁,
刀尺自有佳人能够胜任。
远处我知道千骑清晨出发,
积雪尚未融化,游人的兴致尚未到来。

白色的胡须,红色的带子,在柳丝下飘动,
老弱的空巷中的人们相互攀登。
只要释放出独特的纹样成为领袖,
即使我胡须已经花白,也没有人憎恶我。

诗意和赏析:
《东川清丝寄鲁冀州戏赠》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他人境况的比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示了苏轼的才华和对人生的触动。

诗的开头以鹅溪清丝来比喻清澈纯净的情感,揭示了作者对纯真之美的向往。接着,通过描绘交织的枝藤和经历风雪的生命历程,表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蓬勃。

接下来,苏轼以自身为老侍从的身份,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和对精神追求的坚持。他愿意用布与缯代替华丽的锦缎,显示了他对简朴生活的钟爱。然而,他坐下时感觉到背膺上有刺痛之感,可能是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某种压迫或不适。

在下一段,苏轼将自己与一个有胡须的卿士进行对比,暗示了对他人的羡慕和对社会地位的思考。卿士虽然年迈,但享受着荣华富贵,福禄不断增加,与大河一样源源不断。这与苏轼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他对不公平现象的思考和不满情绪。

接着,苏轼以饮酒中倒着紫色锦缎裘、下身穿着露出半臂红绸绫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自在、奢华生活的向往,这也可以理解为对逃避现实的一种遐想和憧憬。

在最后两句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的自信和独特性的追求。他不敢妄自封题,剪裁,意味着他不敢自以为是地评判别人。他相信刀尺(指才华和能力)自有佳人(指有才华的人)能够胜任。他远望千骑清晨出发,积雪未融化,游人的兴致尚未到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

最后两句以白须、红带、柳丝和老弱空巷的人相登等形象,表达了即使年老体弱,只要释放出独特的纹样成为领袖,就能够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接纳。

整首诗词以苏轼对自己处境的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为主题,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它揭示了苏轼对清澈纯净、简朴自然的向往,对社会不公和现实困境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才华和独特性的自信。同时,它也是苏轼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展示了他作为文人的独特视角和情感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