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寺下水侵门

出自宋代苏轼的《寄吕穆仲寺丞》,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ū shān sì xià shuǐ qīn mé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
(杭有伶人善学吕,举措酷似。
别后,常令作之为笑。
)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
下水,墨痕,中郎,不见,典刑,伶人,善学,举措,酷似,尘埃,回首,灰心

《寄吕穆仲寺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孤山寺下水侵门,
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
中郎不见典刑存。
(杭有伶人善学吕,
举措酷似。别后,
常令作之为笑。)
君先去踏尘埃陌,
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
灰心霜鬓更休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苏轼离别友人吕穆仲寺丞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道:“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诗人在孤山寺门前看到水流涌入,他首先注意到的是门上留下的醉墨痕迹。这可能是指吕穆仲以墨为酒,醉后在门上乱涂乱画,留下了醉墨的痕迹。这种行为可以看作是吕穆仲的奇特之处。

接下来的两句写道:“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这里描绘了吕穆仲的性格特点。楚相指吕穆仲酷似楚国的相国(楚相),他谈笑风生,与世无争,没有严厉的刑法。

接着是一句括号内的注释:“(杭有伶人善学吕,举措酷似。别后,常令作之为笑。)”这是作者对杭州有一个擅长模仿吕穆仲行为举止的伶人的描述。伶人和吕穆仲分别后,常常模仿他的行为给人们带来笑声。

最后两句写道:“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这是诗人对别离的感慨和自己的境遇的描述。吕穆仲先行离去,踏着尘土去了遥远的地方,而诗人也要前去寻找一个名叫“桑枣村”的地方。诗人回首看着西湖,感觉一切都像是一场梦,他的心情沉郁,灰心丧气,头发已有霜鬓,不再谈论这些了。

整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吕穆仲的离别情景,通过描写吕穆仲的行为特点和诗人的感受,展现了离别的伤感以及诗人内心的忧伤和颓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