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公欺病来分栗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jū gōng qī bìng lái fēn l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
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
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
()

《和邵同年戏赠买收秀才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生涯到处似樯乌,科第无心摘颔须。
黄帽刺船忘岁月,白衣担酒慰鳏孤。
狙公欺病来分栗,水伯知馋为出鲈。
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写给邵同年的戏赠,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的生活境况的抒发。诗中通过对自身和朋友的比喻,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赏析:
1. 第一句“生涯到处似樯乌”,樯乌是一种乌鸦,喜欢停在船上,这里用来比喻作者四处漂泊的生涯,意味着作者的生活无所依托,寓意颓废无力的心境。
2. 第二句“科第无心摘颔须”,指科举考试,摘颔须是指考试合格后剃去胡须,表示作者对科举的无所谓态度,无心追求功名利禄。
3. 第三句“黄帽刺船忘岁月”,黄帽指官职,刺船是指官船,忘岁月暗示作者忘怀过去的时光,不再追求功名,而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4. 第四句“白衣担酒慰鳏孤”,白衣指平民百姓的服饰,担酒是指背着酒壶,慰鳏孤表示作者关心和安慰那些丧偶和孤苦无依的人们,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
5. 第五句“狙公欺病来分栗”,狙公是指猴子,欺病是指伪装生病,分栗是指分秋葵,这句话揭示了世态炎凉,讽刺了那些虚伪和投机的人。
6. 第六句“水伯知馋为出鲈”,水伯是指水神,馋为出鲈表示水神因为贪馋而现身,这是一个幽默的描写,也暗示了人性的弱点和诱惑。
7. 最后两句“莫向洞庭歌楚曲,烟波渺渺正愁予”,洞庭指洞庭湖,楚曲指楚地的歌曲,烟波渺渺暗示湖面上的雾气,表达出作者对离散的故土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词以自嘲、讽刺和幽默的方式,展示了苏轼在官场失意后的豁达心态和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和对朋友的思念,表达了对功名富贵的不屑和对真挚情感的珍视。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社会处境和个人追求的转变。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