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畏人知

出自宋代苏轼的《送王竦朝散赴阙》,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ér wèi rén zhī,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我家衡山公,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默识如蓍龟。
擢子拱把中,云有骥aa35姿。
胡为三十载,尚作穷苦词。
丈夫不妄语,未效此何疑。
朅来清颍上,泪湿中郎诗。
怪我一年长,而作十年衰。
同时几人在,岂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永与霜雪期。
(伯父为衡州日,与君相知,有送行诗。
()
臧否,出口,默识,蓍龟,穷苦

诗词:《送王竦朝散赴阙》

送王竦朝散赴阙,
我家衡山公。
清而畏人知,
臧否不出口。
默识如蓍龟,
擢子拱把中。
云有骥aa35姿,
胡为三十载。
尚作穷苦词,
丈夫不妄语。
未效此何疑,
朅来清颍上。
泪湿中郎诗,
怪我一年长,
而作十年衰。
同时几人在,
岂敢怨白髭。
愿言指松柏,
永与霜雪期。

中文译文:
送王竦朝散赴阙,
我家的衡山公。
清雅而谦虚,
不去评说是非。
默默地知晓如蓍龟,
被选拔为官员。
他有出类拔萃的才华,
为何三十年来,
仍写着贫困悲苦的诗篇。
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轻言妄语,
我并没有效仿他的行为而怀疑自己。
多年来,他一直在清颍河畔,
留下了泪水湿润的中郎诗。
我怪责自己一年过去,
而写作却越来越不如前。
与他同时在的还有其他几位朋友,
我岂敢怨恨自己的白发。
愿我说的话如同指向松柏一样,
与他永远相伴,共度风霜之期。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朋友王竦的送行诗。王竦是苏轼的家乡衡州的一位官员,他清雅而又谦虚,不喜欢评说是非,默默地了解事物的真相。尽管他才华出众,但却长期以来写着描写贫困和悲苦的诗篇,这让苏轼感到惋惜和怪责自己。

苏轼自己也在诗中反思自己的不足,认为自己写作的能力在逐渐衰退,而时间却在不断流逝。然而,他并不敢怨恨自己的白发,而是希望自己的言辞能够像指向坚韧的松柏一样,与王竦永远相伴,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霜。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自身才华发展的思考。苏轼通过赞美王竦的品德和才华,暗示着自己对友谊的重视。他也在反思自己的写作能力,对自己的成长和衰退感到惋惜。这首诗既表达了友情的真挚,也展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自省和期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