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亦足生理

出自宋代苏轼的《和陶止酒》,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ū yì zú shēng lǐ,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时来与物逝,路穷非我止。
与子各意行,同落百蛮里。
萧然两别加,各携一樨子。
子室有孟光,我室惟法喜。
相逢山谷间,一月同卧起。
茫茫海南北,粗亦足生理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
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
意行,子室

《和陶止酒》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时光来去,物事也随之消逝,
路途终穷并非我能停留。
你我各自选择前行的方向,
同样落入了百草蛮荒之地。
别离的哀愁加深了彼此的疏远,
各自携带一份樨子(一种香木)。
你的住处有孟光(指陶渊明),我的住处有法喜(指佛教的法喜菩萨)。
我们相逢在山谷之间,一月共同起身。
茫茫南北大海,即便粗糙也能满足生活的需要。
你劝我效法渊明先生,但我力量薄弱,只能为自己而活。
微微地斟酌着酒杯,戒掉酒后即可痊愈。
虽然道路前景尚未明朗,但隐约可见一线希望。
从今以后,东坡的住处将不再设立杜康的祭祀。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轼与陶渊明之间的对话作品。诗中表达了时光的流转、物事的变迁以及人生的离合与选择。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道路的思考和抉择。他与陶渊明相对而行,各自选择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但又有着共同的情感和思考。

诗中的"陶止酒"指的是陶渊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以作品中的饮酒、放逐和隐居形象而闻名。苏轼将自己与陶渊明相对比,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思考。苏轼对陶渊明的景仰不仅体现在诗中对他的提及,还表现在他选择法喜(佛教菩萨)作为自己的信仰,寄托了对陶渊明那种醉心自然、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的憧憬。

诗中呈现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物事的逝去和选择的困境。诗人面对时光的无情流逝,感叹自己无法停留,不得不继续前行。他与陶渊明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有所离别,但仍怀念他们曾有的交往和情感。诗中"一月同卧起"表达了他们的相见之喜和共同的思索。

最后几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的劝诫。他希望自己能像渊明一样,追求内心的向往,并以此为动力。他通过"微屙坐杯酌,止酒则瘳矣"表达了对自己的警示,意味着要戒除酒宴,追求精神的痊愈与升华。虽然前途未知,但诗人仍能隐约看到一线希望。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苏轼对陶渊明的敬仰和自己对人生道路的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在诗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表达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自己的劝诫。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陶渊明的崇敬,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索。苏轼希望能以陶渊明为榜样,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远离尘世的宁静。他通过戒酒来表达对自己的警示,希望能摆脱酒后的困扰,达到精神的痊愈。

整首诗抒发了苏轼对自由、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陶渊明这位文学先辈的敬仰和追随。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陶渊明的提及,诗词表达了对自由、追求和心灵自在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向往和渴望。

此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陶渊明的赞颂,表达了苏轼对自由、追求和内心世界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和选择。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