阇黎盖具眼

出自宋代苏轼的《石塔寺(并引)》,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é lí gài jù yǎ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世传王播《饭后钟》诗,盖扬州石塔寺事也。
相传如此,戏作此诗。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
世传,相传,东西

《石塔寺(并引)》是苏轼的一首诗词,内容涉及到王播的《饭后钟》和扬州石塔寺的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山僧异漂母,但可供一莞。
何为三百年,记忆作此讪。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遗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戏谑性质的作品,以玩笑的口吻描绘了扬州石塔寺的情景。据传说,王播在写完《饭后钟》之后,石塔寺的僧人们将钟声当作饭的声音来听,这引发了苏轼的联想和创作。

赏析:
这首诗词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石塔寺僧人的戏谑。诗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僧人们饥饿的状态的描绘。作者说自己的眼睛因为饥饿而眩晕,诗意中也透露出他对食物的渴望。

接下来,苏轼讽刺地表示,尽管僧人们明明知道钟声是钟声,灯火是灯火,却将钟声误解为饭的声音。这里体现了僧人们迷信和心理上的一种幻觉,以及他们对食物的极度渴望。

诗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山僧异漂母,表示即使只有一莞(一种小量食物),也可以供养给这些饥饿的僧人。作者进一步讽刺说,为什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行为能够持续三百年之久,并将这种记忆定格为一种讥讽。

最后两句诗提到了斋厨养若人,指的是僧人们误把钟声当作饭的声音,但这种行为并没有任何益处,只是留下了遗患。最后一句提到了阇黎盖具眼,阇黎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具眼指的是他具有智慧和洞察力。这句话暗示着作者对僧人们的愚昧和迷信的批评。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一种戏谑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石塔寺僧人迷信行为的嘲讽和对他们追求食物的批评。通过夸张和幽默的描写,诗词展现了苏轼的机智和讽刺的才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