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远枝空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草端无华滋》,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hū hū yuǎn zhī kō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坏户。
()
阴气,盘固,可以,忽忽

诗词:《草端无华滋》
作者:王安石(宋代)

草端无华滋,
阴气已盘固。
暄妍却如春,
岁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
贫士终难豫。
忽忽远枝空,
寒虫欲坏户。

这首诗词描绘了冬季的凄冷景象,以及贫困人士的艰难生活。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草端没有繁华的生长,
寒冷的气息已经紧紧缠绕。
虽然阳光明媚如春天,
岁月渐晚,人们却未曾察觉。

一件皮裘可以取暖,
但贫穷的人却难以得到安慰。
突然间,寒冷已侵袭到屋梁,
寒虫欲要破坏人们的家室。

诗意:
《草端无华滋》表达了冬季的冰冷和贫困人士的困境。诗中的草端没有生长出繁华的景象,暗喻着冬季植物的凋零和草木的枯萎。阴气紧紧缠绕暗示着严寒的气息已经笼罩四野。尽管阳光依然明媚如春,但岁月已渐渐晚去,人们却未能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寒冷的环境和贫穷的生活使得贫士难以获得温暖和安慰。最后两句描述了寒冷的虫害侵蚀人们的家园,暗示着贫困带来的困苦和困境。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冬季的冷凄景象和贫困人士的艰难处境,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贫困和困境的关注和思考。诗中的对比手法,如阳光与阴气、暖和与寒冷、春天与冬季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贫困人士的困境和无助感。通过对寒冷环境下的草木和虫害的描写,作者进一步强调了贫穷所带来的苦难和困扰。整首诗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冬季的凄凉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同情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