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歌一听皆愁思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次韵奉酬李质夫》,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áo gē yī tīng jiē chóu s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逸少池边有旧山,几年征泪染衣斑。
驽骀自饱方争路,騕褭长饥不在闲。
雪涨江南归浩荡,烟埋河朔去间关。
劳歌一听皆愁思,况我心非木石顽。
()
驽骀,不在,河朔,间关,一听,愁思,木石

诗词:《次韵奉酬李质夫》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逸少池边有旧山,
几年征泪染衣斑。
驽骀自饱方争路,
騕褭长饥不在闲。

雪涨江南归浩荡,
烟埋河朔去间关。
劳歌一听皆愁思,
况我心非木石顽。

中文译文:
在逸少池边有座古山,
多年辗转战争泪染衣斑。
普通的马匹得到足够的饱食才争先闯路,
高贵的马儿却长期饥饿而不闲散。

大雪融化江南河水汹涌,
烟雾笼罩河朔地区断绝交通。
听到劳歌时都感到忧愁思绪,
更何况我内心不是像木头石块那样固执顽强。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给李质夫的回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战乱之景,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心情。

诗的开头描述了池边的古山,暗示了诗人年少时的逸闲生活。接着,诗人提到几年的战乱使他的衣衫沾满了征泪,表达了他的辗转战争经历和痛苦心情。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马匹的比喻,以驽骀与騕褭相对照,表达了平凡百姓与贵族的不同遭遇。驽骀在得到充足饱食后才争夺前进的路途,而騕褭则长期饥饿并不能闲散。这种对比凸显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战乱带来的恶劣环境。大雪融化后的江南水位上涨,河朔地区被烟雾笼罩,交通受阻。听到劳歌时,人们都感到忧愁,这反映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困顿。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内心痛苦,他的心思不像木头和石块那样固执顽强,而是充满了忧愁和痛苦。诗人通过描绘战乱的景象和自身的感受,抒发了对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这首诗以其真实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文人的思想和情感。它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是王安石诗歌创作中的一部优秀之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