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赠我消炎蒸

出自宋代张耒的《谢黄师是惠碧瓷枕》,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ù rén zèng wǒ xiāo yán zhē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
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梦入瑶都碧玉城,仙翁支颐饭未成。
鹤鸣月高夜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
我老耽书睡苦轻,遶床惟有书纵横。
不如华堂伴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
()
故人,消炎,凉风,发冷,泥丸,仙翁,支颐,不劳,桐叶声,惟有,纵横,不如

《谢黄师是惠碧瓷枕》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张耒。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巩人作枕坚且青,
故人赠我消炎蒸。
持之入室凉风生,
脑寒发冷泥丸惊。

梦入瑶都碧玉城,
仙翁支颐饭未成。
鹤鸣月高夜三更,
报秋不劳桐叶声。

我老耽书睡苦轻,
遶床惟有书纵横。
不如华堂伴玉屏,
宝钿敧斜云髻倾。

译文:
巩人制作的枕头坚硬而青翠,
故人赠我一枕消炎蒸。
将它带入房间,凉风生起,
头脑的寒意消退,泥丸惊讶。

梦境中进入瑶都碧玉城,
仙翁托腮尚未吃饭。
鹤鸣月高夜里三更,
它报告着秋天,不需依靠桐叶的声音。

我年老了,沉迷于书中,苦苦入眠,
围绕床边唯有书卷纵横。
不如在华堂中陪伴着玉屏,
珍宝的钿子歪斜了云髻倾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述枕头的特点为起点,通过对枕头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古代文化和仙境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年老和对书籍的热爱的表达。

首先,作者提到了一位巩人制作的枕头,形容其坚硬且青翠。枕头象征着睡眠和休息,这里的坚硬和青翠可能代表着作者渴望得到坚强和清新的支持和宁静。接着,作者称这个枕头是故人赠送的消炎蒸。这里的消炎蒸可以理解为一种带有神奇功效的枕头,它给作者带来了凉风,消除了脑寒和冷意,使作者感到惊喜。

其次,作者在梦中进入了瑶都碧玉城,这是一个象征仙境的地方。仙翁支颐饭未成,表明作者仍在梦中,没有完全融入到仙境之中。这种梦幻般的场景和仙境的想象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神奇和宁静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诗中转向了现实的生活场景。鹤鸣月高夜里三更,报秋不劳桐叶声。这里的鹤鸣和桐叶声是秋天的象征,表示秋天已经到来。作者通过鹤鸣和桐叶声来表示秋天的到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年老和对书籍的热爱。作者自称老了,睡眠苦苦,但却沉迷于书中。床边唯有书卷纵横,表明作者的生活空间中只有书籍的存在,暗示了作者对书籍的依赖和喜爱。然而,作者认为不如在华堂中陪伴着玉屏,宝钿敧斜云髻倾,暗示了作者对于华丽、高雅的生活环境和精美的艺术品的向往,希望能够拥有更加优美和舒适的生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枕头、仙境和现实生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宁静和理想的向往,以及对自身年老和对书籍的热爱的情感。它展示了作者的情感感受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张耒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张耒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