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齐自重身已轻

出自宋代黄庭坚的《韩信》,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ǔ qí zì zhòng shēn yǐ qī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仄平。
韩生高才跨一世,刘项存亡翻手耳。
终然不忍负沛公,颇似从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齐自重身已轻
蹑足封王能早寤,岂恨淮阴食千户。
虽知天下有所归,独怜身与哙等齐。
蒯通狂说不足撼,陈豨孺子胡能为。
予尝贳酒淮阴市,韩信庙前木十围。
千年事与浮云去,想见留侯决是非。
丈夫出身佐明主,用舍行藏可自知。
功名邂逅轩天地,万事当观失意时。
()
一世,不忍,从容,天意,日夜,救兵,自重,身已轻,蹑足,早寤,千户

《韩信》是黄庭坚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这首诗的主题围绕着韩信这位历史人物展开,探讨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风云变幻和他个人的心境。

中文译文:
韩生高才跨一世,
刘项存亡翻手耳。
终然不忍负沛公,
颇似从容得天意。
成皋日夜望救兵,
取齐自重身已轻。
蹑足封王能早寤,
岂恨淮阴食千户。
虽知天下有所归,
独怜身与哙等齐。
蒯通狂说不足撼,
陈豨孺子胡能为。
予尝贳酒淮阴市,
韩信庙前木十围。
千年事与浮云去,
想见留侯决是非。
丈夫出身佐明主,
用舍行藏可自知。
功名邂逅轩天地,
万事当观失意时。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韩信为主题,通过描述韩信一生中的重大事件和他个人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叹和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韩信具有卓越的才华,跨越了一个时代,成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位重要人物手中的棋子。然而,韩信最终不忍心辜负刘邦,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态度,好像他早已知道这是天意安排的。

接着,诗中描述了成皋之战时,韩信日夜期盼援军的到来,但最终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胜利。作者以此表达了韩信蹑足封王的能力和敏锐的觉察力,也暗示着他并不后悔没有成为淮阴食千户的富贵之人。

然后,诗中表达了作者对韩信的敬佩和同情。虽然韩信知道天下归于刘邦,但他却独自承受着沉重的压力,与普通人一样平凡。这种对韩信个人命运的关注,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怀。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蒯通和陈豨,两者都是韩信在历史中的竞争对手。蒯通的狂妄言论对韩信没有太大的撼动力,而陈豨这位孺子少年又有何能为呢?这表达了作者对韩信才智和能力的肯定。

最后,诗人黄庭坚提到了自己曾在淮阴市为韩信庙前贡酒,想象着与韩信见面,并希望能够了解真相。诗的结尾表明作者认为,丈夫应该出身佐明主,用自己的行动和隐藏的才能来为国家尽忠,而功名成就是由天地决定的,人应当在失意时保持冷静观察。

总的来说,《韩信》这首诗词通过对韩信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才智、机智和决断力,以及他在历史大潮中的独特境遇。诗人黄庭坚以此表达了对韩信的赞叹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历史人物和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他们与时代的交织关系,同时也让读者在赏析中反思个人的人生选择和命运的安排。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