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望白衣来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í wàng bái yī lái,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今日始见菊,虽见未会开。
犹胜昔无酒,持望白衣来
破纇浮金英,杂蚁已盈杯。
何必探丹萸,结佩上高台。
自不愧佳节,安听发鸿哀。
()
见菊,犹胜昔,白衣,高台,佳节

《九日撷芳园会呈晏相公》是宋代梅尧臣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今日初见菊花,虽然还未开放。
但它比过去的没有美酒更胜一筹,我期待着白衣之人的到来。
红色的花瓣上有金色的斑点,杯中已经有了很多蚂蚁。
为何还要去寻找红色的丹萸,将它系在高台上?
自己已经不辜负这美好的节日,安心地倾听着鸿雁的哀鸣。

诗意:
这首诗词写的是九月初九的景象,主题是赏菊。诗人以菊花为意象,表达了对美酒的向往和期待,以及对佳人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金色的斑点,以及杯中蚂蚁的细节,展现了菊花花朵的细腻与绚丽。诗人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对自己身处佳节却无法与亲人共享的无奈之情。同时,诗人以倾听鸿雁哀鸣作结,营造出一种思乡之情,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九月初九的景象,通过对菊花和蚂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细节的敏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美酒、红色的丹萸与白衣之人进行对比,突出了菊花的美丽与独特。最后的鸿雁哀鸣,则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丝忧伤和离愁,使诗中情感更丰富。

此诗以细腻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梅尧臣的才华。他通过对菊花的赞美,表达了对美酒和佳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凭借对细节的观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传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岁月变迁的感慨之情。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语言简练,展现了宋代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自然、人情的细腻描摹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