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与蜀民谕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送杨子充知资阳县》,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uī yǔ shǔ mín yù,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家近古临邛,闻多木兰树。
其人袭芳馨,乃有相如赋。
成名三十年,始见列鸳鹭。
出为资阳长,秋鬓已点素。
天子爱黔黎,归与蜀民谕
当时同洛阳,过半作丘墓。
屈指今所存,无如君最故。
唯酒可饯行,不饮车空驻。
()
临邛,成名,点素

《送杨子充知资阳县》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家近古临邛,闻多木兰树。
其人袭芳馨,乃有相如赋。
成名三十年,始见列鸳鹭。
出为资阳长,秋鬓已点素。
天子爱黔黎,归与蜀民谕。
当时同洛阳,过半作丘墓。
屈指今所存,无如君最故。
唯酒可饯行,不饮车空驻。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梅尧臣送别杨子充去资阳县的情景。诗人的家乡靠近古代的临邛城,闻名于多样的木兰树。杨子充袭取了芳香的品质,使人想起了古代文学家相如的辞章。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他才得以获得官职,开始在资阳县任职。他的秋天的头发已经染上了一丝白色。天子喜爱黔黎(指蜀地的人民),而杨子充则将这份爱传达给蜀地的百姓。当时与他同在洛阳的人,如今大多已经离世,只有他是最后的老友。唯有酒可以和他一同送行,不喝酒的人只能空留车马。

赏析:
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杨子充的赞赏和对友情的留恋之情。诗中以家乡的木兰树为引子,将杨子充的品质与相如的辞章相提并论,显示出他的才华和文学修养。诗人通过杨子充的官职晋升和他发白的头发,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诗人提到天子对蜀地百姓的关爱,并将这份关爱传达给了杨子充,体现了诗人对杨子充的赞扬和认可。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已故的友人的思念之情,唯有酒可以和他一同饯行,其他人只能望着车马离去,心中空留离愁。整首诗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描绘了人情世故和友情的珍贵,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深深的情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