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歌帖耳苦怜翁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īng gē tiē ěr kǔ lián wēng,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卢仝只有赤脚婢,吏部曾吟似笑仝。
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
归时虽已过寒食,芳物犹能逐暖风。
但点纱笼续清夜,西园游兴古何穷。
()
红烛,寒食,芳物,暖风,纱笼

《戏答持烛之句依韵和永叔》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卢仝只有赤脚婢,
吏部曾吟似笑仝。
红烛射眸从结客,
清歌帖耳苦怜翁。
归时虽已过寒食,
芳物犹能逐暖风。
但点纱笼续清夜,
西园游兴古何穷。

诗意:
这首诗词以嬉戏之辞回答持烛之句,表达了对于古代文人卢仝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绘景物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卢仝的景仰和思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朴素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卢仝的敬佩和怀念之情。首句“卢仝只有赤脚婢”,表达了卢仝清贫的境遇,但也突显了他独特的才情和个性。接着提到“吏部曾吟似笑仝”,指的是吏部尚书张方平赞叹卢仝的才华,暗示了卢仝的文学才能和幽默风趣。

接下来的两句“红烛射眸从结客,清歌帖耳苦怜翁”,通过描绘红烛照亮卢仝的目光、清歌陪伴他的耳朵,表达了对卢仝境遇的同情和怜悯。这里,红烛和清歌都成为了象征,凸显了诗人对卢仝文学才情的赞美。

接下来的两句“归时虽已过寒食,芳物犹能逐暖风”,通过描绘归途中的春天景色,表达了对于卢仝才华不被世人理解的惋惜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喜悦之情。

最后两句“但点纱笼续清夜,西园游兴古何穷”,通过描绘夜晚在西园的游玩和欢乐,表达了对于文人志士的生活态度,即在清雅和追求古风的情境中寻求乐趣,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整首诗词以朴实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卢仝的景仰和思念之情,同时也传递了对于文人志士的赞美和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通过对于景物和情感的描绘,诗词展示了对于才情和独立个性的崇尚,以及对于清雅生活和追求理想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