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方在高阁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和端式上人十咏其九渔舟火》,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uí fāng zài gāo gé,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
江溟杳不分,谁方在高阁
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
()
渔人,不分,高阁,孤雁

《和端式上人十咏其九渔舟火》是梅尧臣所写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芦洲一点明,知有渔人泊。
江溟杳不分,谁方在高阁。
是时孤雁去,应认光中落。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舟夜晚起火的场景。诗人在芦洲的夜晚看到了一点明亮的光芒,知道有渔人泊船停留。江水的波澜在黑暗中看不清,无法分辨高阁上是谁。这时候,一只孤雁飞走了,它可能会把光芒当作是月亮而迷失方向。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渔舟夜晚起火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细腻观察。诗中的芦洲、渔人、江溟、高阁和孤雁等形象,都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勾勒出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中的“芦洲一点明”描绘了渔舟起火的一点光芒,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引发读者的联想,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诗中的江溟被形容为“杳不分”,强调了黑暗的朦胧感,增加了神秘的氛围。高阁上的人物是模糊不清的,增加了诗中的悬念和未知感。最后,孤雁离开了,诗人暗示其可能因为光芒的迷惑而飞错方向,表达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容易迷失的主题。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了作者对于渔舟火灾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摹,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微妙关系。这样的描写方式使得诗词充满了意境和情感,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