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异事不背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ì yì shì bù bèi,诗句平仄:仄仄仄仄仄。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
超迈,调弦,听讼,聋聩,共赖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送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
良骥不必大,腾羁已超迈。
良弓不待寒,调弦自劲快。
宣城古大邑,听讼易聋聩。
君能抉其塞,宰与民共赖。
自当割鸡用,刃必无钝败。
尝闻开元时,令长多赐戒。
戒石今尚存,世异事不背。
以此赠行行,无酒勿我怪。

诗意:
这首诗词是梅尧臣送别毛秘校罢宣城主簿被荐入补令的作品。诗人以骏马和弓箭作为隐喻,表达了对被荐任的官员的赞赏和期望。他认为,优秀的人才不一定要出众,就像良好的骏马不一定要体型庞大,而是要有超越常人的才能和潜力;优秀的弓箭不需要等到严寒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而是要随时调整好状态,保持强劲的力量和快速的反应。诗人还提到了宣城这个古老的城市,指出听讼的人往往容易变得聋和愚钝,而希望这位官员能够明察秋毫,为宰相和百姓共同依赖。诗人还引用了开元时期的故事,提到了赐戒的令长和戒石,意味着古代的教诲和规范至今仍然有价值,希望这位官员能够以此为戒,不忘初心,不偏离正道。最后,诗人以此诗赠送给行行,并表示希望对方不要怪他没有陪酒。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被荐任官员的赞赏和期望。通过骏马和弓箭的比喻,诗人传达了对人才的理解和评价标准,强调了才能和潜力的重要性。诗人还通过提到宣城和开元时期的故事,强调了古代智慧和教诲的价值,表达了对官员的期望和希望。整首诗词意境清新,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被荐任官员的美好祝愿和期待,展现了宋代文人的风采和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