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公惊倒瓢泉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bèi gōng jīng dǎo piáo quá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被公惊倒瓢泉,倒流三峡词源泻。
长安纸贵,流传一字,千金争舍。
割内怀归,先生自笑,又何廉也渠坐事失官。
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如孺子、长贫者。
谁识稼轩心事,似风乎、舞_之下。
回头落日,苍茫万里,尘埃野马。
更想隆中,卧龙千尺,高吟才罢。
倩何人与问,雷鸣瓦釜,甚黄钟哑。
()
倒流,词源,流传,一字,千金,怀归,先生,人间,孺子,长贫者

《水龙吟(用瓢泉韵戏陈仁和兼简诸葛元亮,且督和词)》是一首宋代辛弃疾创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被公惊倒瓢泉,
倒流三峡词源泻。
长安纸贵,流传一字,
千金争舍。
割内怀归,先生自笑,
又何廉也渠坐事失官。
但衔杯莫问,人间岂有,
如孺子、长贫者。
谁识稼轩心事,
似风乎、舞_之下。
回头落日,苍茫万里,
尘埃野马。
更想隆中,卧龙千尺,
高吟才罢。
倩何人与问,
雷鸣瓦釜,甚黄钟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辛弃疾内心的苦闷与失落。他以诗人陈仁和和诸葛元亮为对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和对世事的思考。诗中以瓢泉为隐喻,比喻自己的才华被人误解和忽视,像倒流的水一样流失了。长安纸贵的典故指的是文人才子的作品被珍视,但辛弃疾的才华却只流传了一字,价值千金却被人争相抛弃。他回到家乡内怀归,自嘲自笑,觉得自己也像陈仁和一样,坐失官位。诗中提到不要问他为何饮酒,因为在人世间,就像是那些孺子和长期贫困的人一样,他们不需要解释自己的行为。他问谁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风中的舞者一样。最后,他回望落日,感慨万里苍茫,自比为尘埃中的野马。他更加怀念隆中时的景象,崇拜卧龙之才,高吟方才罢休。他问倩谁会来问他这些问题,就像雷鸣瓦釜一样,黄钟哑然无声。

赏析:
这首诗词以辛弃疾独特的才情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他内心的困惑和失意。通过瓢泉、长安纸贵等比喻手法,表达了他才华被埋没、被忽视的苦闷之情。诗中的自嘲和自嘲展示了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和无力感。他通过提到孺子和长贫者,表达了在这个世俗的社会中,真实的内心感受常常被人忽视和误解。他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就像风中的舞者一样。最后,他对自己的追求和对隆中景象的怀念表达了他对才华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历史名士卧龙的崇拜。整体上,这首诗词表达了辛弃疾深沉的内心情感和对现实困境的反思,同时展示了他对才华的自豪和对理想的追求。诗词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意象,通过瓢泉、长安纸贵、孺子等形象的描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辛弃疾的才情和情感表达在这首诗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使人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思考。这首诗词展示了辛弃疾作为文人的独特视角和对现实的深入观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