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外猿啼秋树月

出自宋代白玉蟾的《送普上人游雁荡》,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ǐng wài yuán tí qiū shù yuè,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岭外猿啼秋树月,林间鹤唳晓松风。
此行雁荡须参透,依旧归来玉几峰。
()
雁荡,参透,归来

诗词:《送普上人游雁荡》
朝代:宋代
作者:白玉蟾

岭外猿啼秋树月,
林间鹤唳晓松风。
此行雁荡须参透,
依旧归来玉几峰。

中文译文:
在岭外,猿猴在秋天的树上啼叫,
林间的鹤在清晨的松风中鸣叫。
这次旅行到雁荡山必须要理解其中的奥义,
然后便能依旧回到玉几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白玉蟾所作,描绘了送别普上人游雁荡山的情景。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意,以传达离别时的哀思和对友人旅行的祝福。

首两句“岭外猿啼秋树月,林间鹤唳晓松风”描绘了离别时的环境,以猿猴的啼叫和鹤鸣作为自然的表达,凸显了秋季的寂静和离别的忧伤。这里的树月、松风都是自然景物的象征,同时也暗示了离别时的情绪。

接下来两句“此行雁荡须参透,依旧归来玉几峰”,诗人表达了对普上人前往雁荡山旅行的祝福和期望。雁荡山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山,诗人告诫普上人在此行中要深入领悟山中的奥义,意味着旅行不仅仅是一次身体上的移动,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洞悉和体验。而“依旧归来玉几峰”则是对普上人归来后事物依然如旧的祝愿,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来平安的期待。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将离别和祝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表达了离别的忧愁,又寄托了对友人旅行的期望和祝福。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也给予了读者一种开阔视野、联想自由的空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情之间的和谐与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玉蟾

白玉蟾(1134~1229),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内丹理论家。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一。生卒年待考,原名葛长庚,本姓葛,名长庚。字如晦,号琼琯,自称神霄散史,海南道人,琼山老人,武夷散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12岁时举童子科,作《织机》诗;才华横溢,著作甚丰。自幼从陈楠学丹法,嘉定五年(1212)八月秋,再遇陈楠于罗浮山,得授金丹火候诀并五雷大法。...

白玉蟾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