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能照表

出自宋代邵雍的《观物吟》,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hǐ néng zhào biǎo,诗句平仄:仄平仄仄。
画工状物,经月经年。
轩鉴照物,立写于前。
鉴之为明,犹或未精。
工出人手,平与不平。
天下之平,莫若于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里。
表里洞照,其唯圣人。
察言观行,罔或不真。
尽物之性,去已之情。
有德之人,而必有言。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
()
工状物,月经,鉴照物,写于,人手

《观物吟》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画工描绘物象,经过了月月年年。明亮的镜子照射着物体,立即写在前面。照之虽然清晰,但可能还不够精细。工艺成品,有平整的也有不平整的。天下万物之中,没有比水更平静的了。它能够照出外表,却无法照出内里。只有圣人才能透视外表和内里,洞察言语和行为,没有伪装。探察物品的本性,忽略了个人的情感。有道德的人必然会言行一致,但能言之人未必能言行合一。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探讨了物体的表面和内在的真实性,以及人的言行一致性。诗人通过描绘画工描绘物象的过程,引发了对外表和内在的思考。他认为,物体的外表可以通过镜子等工具来照射和描绘,但却无法洞察其内在的本质。只有圣人才能透过外表看到内在,洞察其言行的真实性。此外,诗人还提到了人的言行一致性,认为有道德的人会言行一致,但并不是每个能言之人都能真正践行自己所说的话。

赏析:
《观物吟》通过对物体、人的言行和道德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真实性和一致性的关注。诗中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画工描绘物象的过程,突显了外表和内在之间的差异。诗人通过表达对圣人的称颂,强调只有具备高尚品德和洞察力的人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并在言行中保持一致。这首诗词在简洁明了的语言中传达了深刻的思考,呼应了宋代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真实性的重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