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尽人情天岂异

出自宋代邵雍的《天人吟》,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ī jìn rén qíng tiān qǐ y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知尽人情天岂异,未知何啻隔天地。
少时气锐未更谙,不信人间有难事。
知尽人情与天意,合而言之安有二。
能推已心达人心,天下何忧不能治。
()
人情天,未知,隔天,人间,难事,人情,天意,而言,人心,天下,不能

诗词:《天人吟》
作者:邵雍(宋代)
诗词的中文译文:
知尽人情天岂异,
未知何啻隔天地。
少时气锐未更谙,
不信人间有难事。
知尽人情与天意,
合而言之安有二。
能推已心达人心,
天下何忧不能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邵雍对人情和天意的理解,以及他对人与天之间关系的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了人情和天意的相通之处。邵雍认为,了解尽人情与了解天的意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认识人情就等于了解天意。他认为人与天并没有彻底的隔阂,人所经历的事情并不与天地相异。

接着,诗中表达了对于年少时期的心境的描述。在年轻时,个人的心气锐气十足,但对于人情世故却不甚了解。年轻人常常天真地认为人间没有难事,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然而,在第三和第四句中,邵雍开始思考人情和天意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了解尽人情和了解天意的结合,是否能够达到两全的境地?他认为,只有当个人能够推己及人,心灵相通,才能够真正理解人心,治理天下之事也将毫无难度。

这首诗词展现了邵雍对于人情和天意之间关系的思考,以及他的理想境界。他认为人与天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通过理解人情来达到理解天意的境地。只有通过推己及人,心心相通,才能够实现治理天下的理想状态。这也表达了邵雍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体关系的思考和期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