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锡相从更一巾。宋代。邵雍。瓶锡相从更一巾,一巾曾拂十州尘。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吴越江山前日事,伊嵩风月此时身。闲行坐闲松阴下,应恃眼明长笑人。
《还圆益上人诗卷》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瓶锡相从更一巾,
一巾曾拂十州尘。
心通佛性久无碍,
口道儒言殊不陈。
吴越江山前日事,
伊嵩风月此时身。
闲行坐闲松阴下,
应恃眼明长笑人。
译文:
瓶和锡相伴随着换上一巾,
这巾曾经拂去了十州的尘埃。
内心通达佛性,久已无所障碍,
口中说的儒家言论却与此不同。
吴越的江山是以前的事情,
现在身处于伊嵩的风景和月色之中。
闲步或坐在松树的阴凉下,
可以依靠明亮的眼睛长久地笑对他人。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修行者的心境和生活态度。作者通过描述自己持瓶和锡杖,换上一顶巾帽的场景,表达了自己修行的决心和坚持。一巾拂去十州的尘埃,暗示作者对尘世的超脱和追求内心的净化。
诗中提到心通佛性久无碍,口道儒言殊不陈。这句表达了作者内心与佛法相通,已经超越了儒家的言论,体现了他对佛教的崇尚和追求。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提到过去的吴越江山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他身处于伊嵩的风景和月色之中。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在修行中抛开尘世的执念,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在清雅的自然环境中行走或坐下,依靠着明亮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保持乐观的态度,并长久地对他人微笑。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超脱尘世的心态和修行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心灵宁静和内心清明的向往。
诗中融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展示了作者对佛法的崇尚和对内心净化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作者通过与自然的亲近和明亮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传递出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向善的心态。整首诗给人以宁静、舒适和安详的感觉,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总之,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在修行中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心灵的追求,同时也呈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