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元龙百尺楼

出自宋代晁补之的《东皋十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ú shì yuán lóng bǎi chǐ lóu,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小阁高原最上头,下床莫遣许公羞。
如今老罢栏边意,不是元龙百尺楼
()
高原,下床,老罢,边意,不是

诗词:《东皋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晁补之

小阁高原最上头,
下床莫遣许公羞。
如今老罢栏边意,
不是元龙百尺楼。

中文译文:

小楼坐落在高原之巅,
起床时不要让许公羞愧。
如今年老,不再在栏杆旁沉思,
这并非元龙百尺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晁补之的《东皋十首》中的一首。诗人以自己在东皋小楼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

首先,诗人提到自己所居之处是一个位于高原上的小阁,这暗示了他的地位较高,俯瞰众人。接着,他表达了一种不要让许公(指他自己)羞愧的心态,意味着他不希望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失去尊严和荣耀。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诗人逐渐老去,不再像过去那样在栏杆旁思索。这里的栏杆可能象征着围绕他的社交圈和思想境界。他表达了对年龄的感慨和对时间的无情,他已经不再有元龙百尺楼的风采。元龙百尺楼是一座高楼,象征着年轻时的雄心壮志和豪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所处环境和内心状态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变迁的思考。他意识到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会老去、事物会变迁,人生的豪情壮志也会逐渐消退。诗人在赞美过去的同时,也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年华逝去的感慨。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展示了晁补之对人生和时间的思考,以及对年轻时代的怀念。它引发读者对人生意义、时光流逝和个人价值的思考,展示了晁补之作为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晁补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