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见窗户幽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会景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wéi jiàn chuāng hù yōu,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
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
胜势,冈峦,视身,乘风,窗户,视听

诗词:《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 会景亭》

亭高众山下,胜势不自收。
冈峦向眼尽,风籁与耳谋。
鸢飞半岭息,云起当空游。
视身如乘风,超然忘百忧。
暮归室中居,唯见窗户幽。
视听随物变,恍谁识其由。

中文译文:

亭子高耸众山之下,壮丽景色无法容纳。
山峦连绵,尽在眼前,风声与耳相谋。
鸢鸟飞翔半山腰,云雾在空中自由游动。
我视身体如乘风而行,超然忘却百般忧愁。
傍晚归到室中居住,只见窗户幽静。
我的视觉和听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仿佛不知道是谁引导着这一切。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写,他以清峻、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和内心境界的画面。

诗的开头描述了一座亭子高耸于众山之下,壮丽的景色无法容纳。这种宏伟壮观的景象使人难以将其完全领会,仿佛胜势无法收拢。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描绘山峦连绵、风声耳语,表达了作者与自然的交融。眼前的山峦延绵不绝,风声与耳相谋,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

诗的下半部分,以鸢鸟飞翔和云雾游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视身体如乘风而行的超然心境。在这样的心境中,作者忘却了百般忧愁,达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最后两句描述了作者傍晚回到室中,只见窗户幽静,此时作者的视听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仿佛不知道是谁引导着这一切。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宇宙之间微妙联系的感悟,使人思考生命的起源和宇宙的奥秘。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超然境界。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思考,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