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将格律传诸弟

出自宋代苏辙的《送千之侄西归》,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iàn jiāng gé lǜ chuán zhū dì,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京洛东游岁月深,相逢初喜解微吟,梦中助我生池草,别后同谁饮竹林。
文字承家怜女在,风流似舅慰人心。
便将格律传诸弟,王谢诸人无古今。
()
岁月,相逢,生池,竹林,文字,承家,风流,人心,格律,古今

《送千之侄西归》

京洛东游岁月深,
相逢初喜解微吟,
梦中助我生池草,
别后同谁饮竹林。
文字承家怜女在,
风流似舅慰人心。
便将格律传诸弟,
王谢诸人无古今。

中文译文:
很久以前,我在京城和洛阳游历,时光已经过去很久了。
初次相见时,你对我的微弱吟咏感到开心,
在我的梦中,你帮助我生长了池塘边的草,
分开后,我不知与谁一同在竹林中畅饮。
我的文字传承了家族的关爱女儿的情怀,
你的风流举止令人感到像舅舅一样的安慰。
我将这些格律传授给我的弟弟们,
这是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的王谢之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文学传承的重视。

诗人回忆起自己在京城和洛阳的游历,描述了和千之侄初次相见时的喜悦,感叹了时光的流逝。在诗人的梦中,千之侄帮助他生长了池塘边的草,这里可能是借景抒发对千之侄情谊的深厚。分别后,诗人思念千之侄,不知他去了哪里,在竹林中与谁共饮。这种无法预知未来的别离给诗人带来了一丝忧伤和惆怅。

诗人提到自己的文字传承了家族对女儿的关爱,这可能是指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女性的关怀和尊重。他称赞千之侄的风流举止,认为他的行为举止给人们带来了舅舅般的慰藉和安慰。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将自己的格律传授给弟弟们,认为这种传承是对王谢之礼的继承。王谢指的是古代的文学家、诗人,这里表示苏辙的格律传承在文学史上无与伦比,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没有人能与之相媲美。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辙对亲情的思念和对文学传承的重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千之侄的敬爱和对自己作品的自豪。通过描绘感情和引用历史典故,诗人传递了对家族传统和文学价值的呼唤和弘扬。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