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鸣禽起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í yǒu míng qín qǐ,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林高日气薄,竹色净如水。
寂历断人声,时有鸣禽起
()

这首诗词是苏辙的作品,题为《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十四霜筠亭》

林高日气薄,
竹色净如水。
寂历断人声,
时有鸣禽起。

中文译文:

秋日里,这座园亭矗立在高高的林木之间,
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竹子上,
竹色如同清澈的水。
宁静的环境中,断绝了人们的声音,
偶尔会有鸣禽的声音响起。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位于高山丛林中的园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内心的感受。

首先,诗中提到的"林高日气薄",描绘了园亭所在的环境,暗示了园亭所处的山林高耸入云,阳光透过稀薄的气息,照射在园亭中。这种意象给人以高远、清凉的感觉,表现了自然山林的壮美和清幽。

其次,诗中描写的"竹色净如水",将竹子的颜色与清澈的水相比,这种比喻既表现了竹子的清新明亮,又展现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色,给人以一种宁静、静谧的感觉。

接着,诗中描述的"寂历断人声",强调了园亭的宁静与寂静,没有了喧嚣的人声。这种寂静使人们远离尘嚣,沉浸在大自然的宁静中,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最后,诗中提到的"时有鸣禽起",突然出现的鸣禽声给人以恍若回到自然的感觉,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的赞叹和喜悦。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美丽的自然景象,通过对园亭所在环境和周围生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清静宁和的追求。这种清新雅致的描绘和对自然的赞美,展示了苏辙典型的宋代文人情怀和审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