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馑连戈矛

出自宋代苏辙的《送王璋长官赴真定孙和甫辟书》,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ī jǐn lián gē má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昔年旅南服,始识王荆州。
威动千里肃,恩宽行客留。
従容见少子,风采倾凡俦。
温然吐词气,已觉清且修。
不见十五年,相逢话百忧。
青衫走尘土,白发各满头。
新弃东海邑,愿従北诸侯。
北鄙事方夥,饥馑连戈矛
盟好未可轻,念当事怀柔。
主将今老成,勉尽良计筹。
()
従容,少子,风采

《送王璋长官赴真定孙和甫辟书》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昔年旅南服,始识王荆州。
威动千里肃,恩宽行客留。
从容见少子,风采倾凡俦。
温然吐词气,已觉清且修。
不见十五年,相逢话百忧。
青衫走尘土,白发各满头。
新弃东海邑,愿从北诸侯。
北鄙事方伙,饥馑连戈矛。
盟好未可轻,念当事怀柔。
主将今老成,勉尽良计筹。

诗意:
这首诗是苏辙送别王璋长官前往真定的一首赋诗。诗中回忆了他们相识的往事,表达了对王璋的敬佩和留恋之情。诗人赞扬王璋的威严和宽容,他的仪态和风采使他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诗人认为王璋已经具备了清明和修养的品质,言辞温和而有力。经过十五年不见,他们相逢时交谈百感交集,王璋已满头白发,颇有沧桑之感。王璋决心离开东海邑,愿意跟随北方的诸侯。北方的事务艰难而危险,饥馑和战争接连不断。王璋对盟约的重要性心存敬重,同时也思考如何处理内外事务以保持国家的稳定。虽然王璋如今已经年老,但他仍然要努力尽力策划良好的政策。

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的形式表达了苏辙对王璋的敬佩和留恋之情。他首先回忆了与王璋相识的时刻,赞扬了他的威严和宽容。诗人对王璋的仪态和风采赞叹不已,认为他已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品质。诗中的描写温和而真实,通过对王璋白发满头的描写,传达了岁月的流转和王璋执政的艰辛。王璋选择离开东海邑,愿意追随北方的诸侯,表明了他对国家大局的考虑和责任感。最后,诗人提到王璋已经年老,但仍然鼓励他继续努力,尽自己的所能为国家制定良好的政策。

整首诗词通过对王璋的赞美和送别,展现了苏辙对王璋的深切敬佩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通过描写王璋的品质和选择,表达了对领导者应有的威严、宽容和智慧的赞扬,同时也对国家局势的艰难和风险提出了关切。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是对王璋的礼赞,也是对国家政治状况的反思。它展现了作者对领导者的期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和岁月流转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