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无田耕

出自宋代苏辙的《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uī qù wú tián gē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
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
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丈夫事扬志,归去无田耕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余龄。
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
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
代行,寒暄,平生,时事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矫矫吴越士,远为并代行。
矫矫:形容英勇威武的样子。
吴越:指南宋时期的两个重要地区,分别是吴地和越地,代表了南方地区。
并代:指北方地区。
这句诗词描述了作者余京(即诗中的主人公)英勇威武的形象,他远离南方的吴越地区,到北方并代地区行使职务。

寒暄虽云异,慷慨慰平生。
寒暄:指不同地区的寒暄礼仪。
虽云异:虽然礼仪不同。
慷慨:形容主人公的豪情激昂。
慰:慰劳,抚慰。
平生:一生。
这句诗词表达了虽然礼仪不同,但主人公余京慷慨豪情地抚慰了自己的一生。

我昔在济南,君时事淄青。
昔:过去。
济南:即诗中的作者所在地,也是在吴越地区。
君时事淄青:指作者在济南时,主人公余京在淄青地区的时事。
这句诗词描述了作者在过去曾在济南居住,而主人公余京则在淄青地区从事时事。

连年食羊炙,便欲忘莼羹。
连年:连续的几年。
食羊炙:吃羊肉烤肉。
莼羹:一种南方的菜肴。
这句诗词表达了作者在济南连续几年只吃羊肉烤肉,而主人公余京则想忘记南方的莼羹。

问君弃乡国,何似敝屣轻。
弃:离开。
似:像。
敝屣:破旧的鞋。
轻:不在意。
这句诗词问主人公余京离开家乡国家是否像作者那样对待破旧的鞋一样不在意。

丈夫事扬志,归去无田耕。
丈夫:指男子。
事扬志:追求事业、抒发志向。
归去无田耕:回乡不务农耕。
这句诗词表达了丈夫应该追求事业、抒发志向,而不是回乡务农耕种。

闲官少愧耻,教子终余龄。
闲官:指闲散的官员。
愧耻:感到羞愧。
教子:教育子女。
终余龄:一生的最后时光。
这句诗词表达了闲散的官员少有羞愧之心,而主人公余京则重视教育子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

定心养浩气,闭目收元精。
定心:使心境稳定。
养浩气:培养豪情激昂的气概。
闭目:闭上眼睛。
收元精:收敛精神。
这句诗词表达了使心境稳定,培养豪情激昂的气概,闭上眼睛收敛精神的意愿。

此志我亦然,偶与长者并。
此志:指前文所述的豪情激昂的志向。
我亦然:我也是如此。
偶与长者并:偶然与长者相聚。
这句诗词表达了作者与主人公余京有着相同的志向,偶然与长者相聚。

会合不可期,未易夸者评。
会合:相会。
不可期:难以预料。
未易夸者评:不容易夸奖的人评价。
这句诗词表达了相聚的机会难以预料,不容易得到他人的赞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通过描述主人公余京的形象、回忆作者在济南的经历以及表达对志向、事业和家庭教育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送别和祝福之情。诗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余京的敬佩和赞赏,同时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