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故国空叹息

出自宋代苏辙的《徐孺亭》,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ǒ lái gù guó kōng tàn xī,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徐君郁郁涧底松,陈君落落堂上栋。
涧深松茂不遭伐,堂毁栋折伤其躬。
二人出处势不合,譬如日月行西东。
胡为宾主两相好,一榻挂壁吹清风。
人生遇合何必同,一朝利尽更相攻。
先号后笑不须怪,外物未可疑心胸。
比干谏死微子去,自古不辨污与隆。
我来故国空叹息,城东旧宅生茅蓬。
平湖十顷照清庙,独书徐子遗陈公。
二人皆合配社稷,胡不相对祠堂中。
()
郁郁,落落,二人,出处,不合,譬如,宾主,两相好,挂壁,清风

《徐孺亭》是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徐孺亭和陈君的不同命运和遭遇。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徐君郁郁涧底松,
陈君落落堂上栋。
涧深松茂不遭伐,
堂毁栋折伤其躬。

徐孺亭郁郁不乐地生活在深谷之中,像一棵郁郁葱葱的松树;
陈君则生活在高大的宅堂中,像一根嵌在屋梁上的横梁。
深谷中的松树茂盛而不遭到砍伐,
高大的宅堂却遭到毁坏,横梁折断伤害了他自己的身体。

二人出处势不合,
譬如日月行西东。
胡为宾主两相好,
一榻挂壁吹清风。

两个人的身份地位不相称,
就像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一样。
为什么会有宾主相好的情况发生,
他们只能在同一张床上吹着清风。

人生遇合何必同,
一朝利尽更相攻。
先号后笑不须怪,
外物未可疑心胸。

人生中遇到的合作不一定要相同,
一旦利益消尽,就会相互攻击。
先前的威胁声后来可能会成为笑声,
外在的事物不足以怀疑一个人的内心。

比干谏死微子去,
自古不辨污与隆。
我来故国空叹息,
城东旧宅生茅蓬。

比干因为劝谏而被杀,微子也被流放,
自古以来,人们无法辨别是非对错。
我回到故国只能空慨叹,
城东的旧宅已经长满了茅草。

平湖十顷照清庙,
独书徐子遗陈公。
二人皆合配社稷,
胡不相对祠堂中。

平静的湖泊照耀着宁静的庙宇,
我孤独地书写徐子留给陈公的遗言。
两个人都有资格为国家尽忠,
为什么不一起在祠堂里相对呢?

这首诗词通过对徐孺亭和陈君两个人的比较,展现了命运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徐孺亭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但内心充实和坚韧,而陈君则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但面对的是物质的毁灭和身体的伤害。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思,以及对社会和权力的反思。通过描绘这两个人的遭遇,诗词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