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况兼乡曲旧

出自宋代苏辙的《试院唱酬十一首其八次前韵三首之三》,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ài shǒu kuàng jiān xiāng qū jiù,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浊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
浊醪,使客,屈指,归期,细雨,鹿鸣,肴蔬,太守,投辖

《试院唱酬十一首其八次前韵三首之三》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浊醪能使客忘家,
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
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
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
会须投辖止行车。

译文:
喝着浑浊的酒,使客人忘却家乡,
弯曲的手指已经指出了归期的尽头。
鱼儿化作细雨惊扰了昨夜,
鹿在未来的某一天将饮下寒冷的花朵。

已经熟悉江上的菜蔬清淡,
不要嘲笑官衙前鼓乐喧哗。
太守不仅是乡亲们的旧友,
他还需要掌权来阻止行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场试院唱酬活动中的场景和心情。苏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酒宴上的景象和自己的感受。

诗的开头,苏辙提到了喝浑浊的醪酒,表示酒宴丰盛热烈,使客人可以暂时忘却离家之苦。接着他屈指算了一下,意味着他已经度过了一段时间,离归期已经不远了。

接下来,苏辙用鱼化昨宵和鹿鸣他日这两个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鱼化昨宵惊细雨,表达了雨水细腻而多变,与人生瞬息万变的特点相呼应;鹿鸣他日饮寒花,则揭示了未来的某一天,将会面对寒冷的环境和困境。

接下来的两句,苏辙谈到了江上的肴蔬清淡,意味着在酒宴上供应的食物朴素简单,与他所熟悉的江上菜蔬相比较。他告诉读者不要嘲笑衙前鼓乐喧哗,这是酒宴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的习俗和文化。

最后两句,苏辙提到了太守,太守不仅是官员,还是乡亲们的旧友。他需要掌握权力来阻止行车,这里的行车可以理解为外出迁徙的象征,太守需要掌握权力来维持秩序和稳定。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酒宴的景象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乡亲和乡土文化的留恋和珍视。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苏辙表达了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切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