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瓢石窦响

出自宋代苏辙的《登嵩山十首 醒心泉》,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ǔ piáo shí dòu xiǎng,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上山苦饥渴,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相従下平川。
()

《登嵩山十首 醒心泉》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醒心泉

上山苦饥渴,
中道得寒泉。
举瓢石窦响,
入口烦痾痊。
洑流去不见,
落涧声锵然。
莫归复相值,
相従下平川。

译文:
登上山顶,饥渴难耐,
在半山腰找到一眼凉泉。
举起瓢,水滴击打石窦发出回响,
饮入口中,疾病烦恼得到痊愈。
清澈的泉水流淌而去,无踪无影,
落在涧谷中的水声清脆悦耳。
不要归去,让我们相互陪伴,
一起下到平坦的平川。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嵩山为背景,描绘了苏辙登山途中的一段经历。诗的第一句"上山苦饥渴"直接表达了他登山的艰辛和口渴的感受,凸显了登山的困难。在中途,苏辙意外发现了一眼寒泉,泉水清凉宜人,解渴消暑,为他带来了舒适和满足感。他举起瓢,水滴击打石窦,发出回响声,增添了一种清脆的音响效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在喝下清泉之后,苏辙感到病痛和烦恼得到了治愈,症状消失了。这里的病痛可以理解为内心的痛苦和烦恼,喝下泉水后获得了心灵的安宁和宽慰。诗中的泉水象征着希望和净化,具有疗愈的力量。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辙描述了泉水流淌而去的情景,但他无法看到水流的去向,只能听到水声在涧谷中回荡,发出悦耳的声音。这种情景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意境和音乐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两句"莫归复相值,相従下平川"表达了苏辙不愿意独自离开,希望与同伴一起继续前行,下到平坦的平川。这里的平川可以理解为心境的平和与宁静,与前文的痛苦和烦恼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诗通过描绘登山途中的饥渴、发现泉水、喝水解渴、听水声回响,表达了身心的舒畅和追求内心平和的愿望。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描写和音乐感的表现手法,将作者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受。同时,它也寄托了人们对于在困境中能够找到希望和治愈的向往,传达了对内心平和和追求幸福的渴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