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目视物犹炯然

出自宋代苏辙的《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iǎng mù shì wù yóu jiǒng rán,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至人养心遗四体,瘦不为病肥非妍。
谁人好道塑遗像,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隐几心已灭,形如病鹤竦两肩。
骨节支离体疏缓,两目视物犹炯然
长嗟灵运不知道,强翦美须插两颧。
彼人视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况塑画已身外,岂必夺尔庸自全。
真人遗意世莫识,时有游僧施钵钱。
()
月圆,法门论,言语,相通,养心,四体,遗像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四杨惠之塑维摩像》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金粟如来瘦如腊,坐上文殊秋月圆。
法门论极两相可,言语不复相通传。

译文:
金粟般的佛陀瘦得如同腊肉,坐在文殊菩萨上,秋天的月亮圆圆的。
法门极其深奥,两者互相欣赏却无法言语相互传达。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杨惠之塑造的一尊维摩像。佛陀形象瘦削,坐在文殊菩萨身上,月光照耀下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认为佛法的奥妙无穷,维摩像和文殊菩萨相得益彰,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完全表达。

赏析:
这首诗词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杨惠之塑造的维摩像。诗人通过形容佛陀的瘦削形象,强调至人应当养心遗形,不追求外在的肥胖和美丽。佛陀的形象犹如病鹤,骨节支离,但双目依然炯炯有神。诗人感叹灵运的变幻莫测,即使美须被剃除,佛陀的形象依然是完整的。此外,诗中还提到真人的意愿常常被世人所不了解,有时候会有僧人为他施舍钵钱。

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赞美,表达了他对至人养心、超越世俗的思考。同时,通过描绘维摩像的形象,诗人也在探讨艺术与灵性的关联,呈现了一种超越言语的审美体验。整体上,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对佛教哲理和艺术的思考与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