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法何妨似旧僧

出自宋代苏辙的《游净因院寄琏禅师》,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wèn fǎ hé fáng shì jiù s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岁月潜消日里冰,依然来见佛堂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问法何妨似旧僧
洒面飞泉时点点,压池苍石尚层层。
遥知近爱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几升。
()
岁月,佛堂,飞泉,点点

《游净因院寄琏禅师》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岁月潜消日里冰,
时间如潜行的冰在逝去,
依然来见佛堂灯。
但依旧来到寺庙,照亮佛堂的灯。

此身已自非前我,
我已不再是过去的我,
问法何妨似旧僧。
问法又有什么妨碍,就像旧时的僧人一样。

洒面飞泉时点点,
洒在脸上的泉水点点飞溅,
压池苍石尚层层。
踩在池中青石上还是层层叠叠。

遥知近爱金山好,
从远处知道近在咫尺的金山是多么美好,
江水煎茶日几升。
每日用江水煎茶喝几升。

这首诗词以寄给琏禅师的信函的形式表达了苏辙对禅修和佛教文化的思考和敬意。诗人描述了岁月的流逝,但佛堂的灯仍然照亮着,暗示了佛法的永恒和智慧的传承。他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自己,但对于学习佛法和向僧人请教,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妨碍。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诗人以洒在脸上的泉水和踩在池中的青石,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感悟。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对金山的喜爱和对日常生活中用江水煮茶的平凡情怀。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苏辙内心的感悟和对佛法的向往,同时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细腻观察。通过与禅修和佛教元素的结合,这首诗词展示了苏辙对人生和修行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平衡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