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见父母乡

出自唐代鲍溶的《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ēng jiàn fù mǔ xiāng,诗句平仄:平仄仄仄平。
征人歌古曲,携手上河梁。
李陵死别处,杳杳玄冥乡。
忆昔从此路,连年征鬼方。
久行迷汉历,三洗毡衣裳。
百战身且在,微功信难忘。
远承云台议,非势孰敢当。
落日吊李广,白身过河阳。
闲弓失月影,劳剑无龙光。
去日始束发,今来发成霜。
虚名乃闲事,生见父母乡
掩抑大风歌,裴回少年场。
诚哉古人言,鸟尽良弓藏。
()

《相和歌辞·苦哉远征人》是唐代诗人鲍溶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词的中文译文为:“征人歌古曲,手牵手来到河梁。李陵死别的地方,漫漫黑暗乡土。回忆起从此路经过,多年来远征到鬼方。长久行军迷失了汉历,三次洗毡衣裳。百战身体仍在,微不足道的战功难以忘怀。远远地听到云台上的议论,没人敢承担这个责任。夕阳照耀着李广的陵墓,身着白衣走过河阳。忙碌中失去了月亮的影子,疲倦中剑上再无龙光。离去时还是束着发髻,如今发髻已成霜。虚名只是无趣的事情,唯有重回父母的乡土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抑制着大风咏唱,周转于少年时的场景。古人的话是真实的,优秀的弓箭需在鸟尽之时隐藏。”

这首诗词表达了远征战士的苦楚和无奈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李陵的悲壮命运,表达了对边塞战士生活的思考和回忆之情。从诗词的内容可以看出,诗人深刻思考了远征战士内心的困惑和矛盾,表达了对身世的思索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描述李陵去世的场景中,诗人抒发了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光荣事业的赞美。整首诗词以苦楚、沉重的语气贯穿始终,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内心对战士命运的感慨和对生命价值的反思。

这首诗词的赏析在于其情感的真实与深沉。诗人通过描写远征战士的遭遇和思考,以及对李陵的追思,展示了生命的辛酸和无奈。诗中采用的描写手法简练而深刻,语言意境凝练而生动,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共鸣。诗句中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凸显了战士的艰难历程和人生的曲折。

总之,这首诗词以其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远征战士的敬意和对生命意义的深思。通过描写战士的苦楚命运和对英雄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人生困境和价值观的探索和思考。这首诗词以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鲍溶

鲍溶,字德源,生卒年、籍贯不详,元和四年进士,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宋代欧阳修、曾巩等对他的诗歌也颇为欣赏。...

鲍溶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