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体能胜寂寞无

出自宋代刘子翚的《四不忍》,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tǐ néng shèng jì mò wú,诗句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渔阳叠鼓风沙战,泼水淋漓舞胡旋。
此时太息念銮舆,玉体能胜寂寞无
六宫遭乱多奔迸,不复梨园歌舞盛。
著鞭傥未蹂龙庭,我瑟虽调何忍听。
()
风沙,泼水,淋漓舞,太息,銮舆,玉体,梨园,歌舞,龙庭

《四不忍》是宋代刘子翚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四不忍》中文译文:
渔阳叠鼓风沙战,
泼水淋漓舞胡旋。
此时太息念銮舆,
玉体能胜寂寞无。
六宫遭乱多奔迸,
不复梨园歌舞盛。
著鞭傥未蹂龙庭,
我瑟虽调何忍听。

诗意与赏析:
《四不忍》以渔阳叠鼓的战场景象为背景,描绘了充满烽火硝烟的战场景象,以及在乱世中歌舞剧院的凋零。诗中透露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对战乱和社会动荡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的反思。

诗中的“渔阳叠鼓风沙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场的景象,鼓声和风沙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动荡的画面。通过“泼水淋漓舞胡旋”,诗人表现出战争带来的残酷和人们在战乱中的艰难求生。

在这个动荡的时刻,“太息念銮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同时,作者提到“玉体能胜寂寞无”,暗示了国家的美好和坚韧,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能够坚持下去。

接着,诗中提到了“六宫遭乱多奔迸”,暗指宫廷内部的混乱和动荡,不再有过去的歌舞盛宴。这种对宫廷和社会变迁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秩序的担忧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最后两句“著鞭傥未蹂龙庭,我瑟虽调何忍听”,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和混乱时期的反感和不忍。诗人愿意奏起自己的琴瑟,但无法忍受龙庭的混乱和战乱所带来的音乐无法真正被欣赏的境况。

《四不忍》通过描绘战乱和社会动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和不满。诗词中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和不幸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才情和对时代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刘子翚

刘子翚(huī)(1101~1147)宋代理学家。字彦冲,一作彦仲,号屏山,又号病翁,学者称屏山先生。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刘韐子,刘子羽弟。以荫补承务郎,通判兴化军,因疾辞归武夷山,专事讲学,邃于《周易》,朱熹尝从其学。著有《屏山集》。...

刘子翚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