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黄河便豁然

出自宋代汪元量的《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uò le huáng hé biàn huò rá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燕山只在乱云边,过了黄河便豁然
鼠帽蒙头车上坐,貂裘拥鼻草间眠。
秋砧捣落千营月,晓寨炊残万灶烟。
说与奚奴休笑我,诗人要看好山川。
()
鼠帽,蒙头,貂裘,诗人

《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是宋代诗人汪元量的作品。这首诗以写景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燕山只在乱云边,过了黄河便豁然。
鼠帽蒙头车上坐,貂裘拥鼻草间眠。
秋砧捣落千营月,晓寨炊残万灶烟。
说与奚奴休笑我,诗人要看好山川。

这首诗意蕴含深远,通过描写燕山、黄河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的喜爱和向往。诗中的燕山被描绘在乱云的边缘,给人以高大、雄伟的感觉。当诗人跨过黄河之后,眼前豁然开朗,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境界。诗人则以坐在车上戴着鼠帽,或者在草地上躺着拥着貂裘来表达自己对山川的亲近之情。秋夜的月光下,诗人听到了砧杵的声音,砧杵声似乎在击打落在山林之中,此时千营万灶的烟火已经熄灭,只剩下了炊烟弥漫。最后,诗人向奚奴说,不要嘲笑我,因为作为一个诗人,我要去看好山川。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燕山、黄河等山川之美,以及鼠帽、貂裘等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的赞美和向往。诗人以自己的诗意,表达了他对山川壮丽景色的追求,展示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感受。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将诗人对山川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这首诗对读者来说,不仅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燕山的威武壮丽、黄河的浩渺壮观以及山川间的宁静与祥和。整首诗以山川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中沉浸其中,感受到山川给人的美好愉悦。

总之,汪元量的《唐律寄呈父凤山提举十首》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山川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山川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这首诗通过山川的形象,将读者带入一幅美丽的画卷,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壮丽和诗人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时以善琴供奉宫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临安陷,随三宫入燕。尝谒文天祥于狱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为道士,获南归,次年抵钱塘。后往来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终老湖山。诗多纪国亡前后事,时人比之杜甫,有“诗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汪元量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