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此欲何向

出自宋代冯时行的《双飞桥》,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ēi cǐ yù hé xià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巨木架长虹,横跨惊湍上。
有如排世难,出力贵用壮。
行人知宝地,非此欲何向
因怀济川功,作诗鑱绝嶂。
()
木架,横跨,有如,世难,出力,行人,宝地,作诗

《双飞桥》是宋代诗人冯时行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座巨大的桥横跨在湍急的河流上,给人以壮丽而震撼的感觉。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巨大的桥架起了一道长虹,横跨在湍急的河面上。
它仿佛是攀登世俗困难的艰巨任务,需要付出巨大的力量。
行人们知道这是一块宝地,若不选择这条桥,将何去何从。
因为怀念济川的功绩,我写下这首诗,在这峻峭的山峰上凿出了文字。

诗意:
《双飞桥》以描述一座巨大桥横跨湍急河流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绘桥的雄伟壮观和行人选择的难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抉择的思考和对历史功绩的怀念之情。诗中的桥象征人生的道路和抉择,作者以自然景观来抒发情感,表达了对艰难抉择的痛苦和对历史功业的珍视。

赏析:
《双飞桥》通过描绘巨大的桥横跨湍急河流的景象,展示了桥的雄伟和壮丽。诗中使用了形容词“巨木”和“长虹”来形容桥的巨大和美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感。作者运用“排世难”和“出力贵用壮”来比喻选择人生道路的困难和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意义。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抉择的思考,以及对担当和努力的赞赏。

诗中出现的“宝地”暗示着桥所代表的道路是一条重要的选择,它将决定行人的前途和命运。作者问道:“非此欲何向”,表达了对行人们的疑问,如果不选择这座桥,他们将面临着迷茫和困惑。这种选择的困境和权衡在人生中常常出现,作者通过桥的形象将其生动地描绘出来。

最后,作者提到“怀济川功”,表达了对历史功绩的怀念。这里的“济川”指的是冯时行曾经任职的地方,他在那里有过杰出的成就。通过写诗并将其镌刻在崖壁上,作者表达了对过去功业的珍视和对历史的回忆。

总的来说,冯时行的《双飞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象和对人生抉择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对历史功绩的怀念之情。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于人生选择的艰难和对历史贡献的珍视,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冯时行

冯时行(1100—1163)宋代状元。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诸暨紫岩乡祝家坞人),出生地见下籍贯考略。宋徽宗宣和六年恩科状元,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十七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著有《缙云文集》43卷,《易伦》2卷。...

冯时行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