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绝编徒自圣

出自宋代李石的《扇子诗》,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ān gǔ jué biān tú zì shè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拈花示病元来怕,遇酒逃禅却未真。
三古绝编徒自圣,二王书法恐非臣。
()
拈花,逃禅,二王,书法,非臣

《扇子诗》是宋代李石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拈花示病元来怕,
遇酒逃禅却未真。
三古绝编徒自圣,
二王书法恐非臣。

中文译文:
拈花演示病态令人担忧,
遇到美酒逃禅修行却未曾真正领悟。
三个古代文献已经完全编纂,却只是自以为是地自称圣人,
二位王朝的书法水平恐怕无法被我这个臣子所比拟。

诗意和赏析:
《扇子诗》是一首富有讽刺意味的诗词。诗人李石以扇子为喻,表达了对时人的批评和自嘲之情。

首两句“拈花示病元来怕,遇酒逃禅却未真”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虚伪和伪善。这里的“拈花示病”表明人们故意表露出一种病态的样子以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关注,而“遇酒逃禅”则指的是逢酒放纵自己,没有真正修行的决心和毅力。通过这两句,诗人在讽刺时人爱虚伪、不求真实的行为。

接下来的两句“三古绝编徒自圣,二王书法恐非臣”则是对时人自负和傲慢的批评。诗中提到的“三古绝编”指的是古代三位文学家(司马迁、班固和班昭),他们的著作已经完全编纂,但时人却自称圣人,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与他们一样伟大。而“二王书法”则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书法大家(王羲之和王献之),诗人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无法与他们相比,但时人却自负盈满,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

整首诗以扇子为隐喻,通过讽刺和自嘲,揭示了当时社会中的虚伪、自负和浮夸之风。李石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不满,同时也提醒人们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要自欺欺人。这首诗词通过哲理性的讽刺,展现了李石独特的才思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石

李石。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李石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