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闲未许李邕识

出自宋代郑清之的《再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ěng xián wèi xǔ lǐ yōng shí,诗句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青藜不解支脚力,机杼微闻隔林织。
暗香来处穷幽栖,蹇驴崎岖牛喘息。
山中欲访隐君子,等闲未许李邕识
同盟颇笑五大夫,晚节污秦有惭色。
摩挱寒玉古苔藓,从渠唤作荆山石。
雪中素隐非行怪,自是花间着不得。
直须谪仙苏二来,溪藤快扫如鸿墨。
()
解支,脚力,机杼,暗香,君子,等闲,同盟,大夫,晚节,惭色

《再和》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郑清之。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山中隐士的生活景象,表达了隐逸之人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的向往。以下是《再和》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青藜不解支脚力,
机杼微闻隔林织。
暗香来处穷幽栖,
蹇驴崎岖牛喘息。
山中欲访隐君子,
等闲未许李邕识。
同盟颇笑五大夫,
晚节污秦有惭色。
摩挱寒玉古苔藓,
从渠唤作荆山石。
雪中素隐非行怪,
自是花间着不得。
直须谪仙苏二来,
溪藤快扫如鸿墨。

诗意:
《再和》通过描绘山中隐士的生活,表达了作者郑清之对纷扰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之情。诗中通过描写山中的景物和隐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隐士的独立自主、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传统士人道德的反思与批判。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自然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环境和内心感受。诗中的“青藜”、“机杼”、“暗香”等意象都是自然景物的象征,通过这些象征性的描写,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展现了隐士与自然的融洽关系。

诗中的“山中欲访隐君子”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拜访山中的隐士,寻求真正的智慧和精神寄托。然而,“等闲未许李邕识”则意味着现实世界的障碍和限制,暗示了士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中的“同盟颇笑五大夫,晚节污秦有惭色”表达了对士人道德败坏的不满,以及对士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反思。通过将士人与隐士对比,诗人表达了对士人境遇的批判,强调了隐居自然、追求内心自由的价值。

诗词末尾的“直须谪仙苏二来,溪藤快扫如鸿墨”,表达了对隐居境地的坚持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这里的“谪仙苏二”指的是苏轼,他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被认为是高尚的境界和理想的化身。

总的来说,《再和》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展示了山中隐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对自然、人文和士人境遇的描写,传达了对尘世的厌倦和对自然自由的追求。这首诗词既批判了士人的道德堕落,又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具有深刻的诗意和思想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