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性情正

出自宋代魏了翁的《题大安军杨宝谟□旌忠庙》,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ú rén dé rén xìng qíng zhè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平仄。
范阳一夕鼙鼓鸣,莽然河朔惟孤城。
姓名彻闻帝犹谓,我乃不识颜真卿。
人才所用非所养,自昔然矣奚独神。
肘间银黄挂三组,腰间犀玉围万钉。
养痈护疾皆此辈,事危先及城郭臣。
求仁得仁性情正,可死无死分义明。
岂徒一时折群丑,将与万世开太平。
我尝辱交於神者,寤寐精爽如平生。
过祠解后日端午,昌歜之酒芬兮清。
要呼湘累径同醉,毋使二子称独醒。
()
鼙鼓,莽然,河朔,孤城,姓名,不识,人才,所用,腰间

《题大安军杨宝谟□旌忠庙》是宋代魏了翁的一首诗词。虽然原文中有一些文字缺失,但我们可以尝试分析其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范阳一夕鼙鼓鸣,
莽然河朔惟孤城。
姓名彻闻帝犹谓,
我乃不识颜真卿。
人才所用非所养,
自昔然矣奚独神。
肘间银黄挂三组,
腰间犀玉围万钉。
养痈护疾皆此辈,
事危先及城郭臣。
求仁得仁性情正,
可死无死分义明。
岂徒一时折群丑,
将与万世开太平。
我尝辱交於神者,
寤寐精爽如平生。
过祠解后日端午,
昌歜之酒芬兮清。
要呼湘累径同醉,
毋使二子称独醒。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面对时代乱世的思考与抒发。诗中描绘了范阳城一夜的鼙鼓声响,孤城位于莽原之上,河朔地区几乎只剩下这座城市。当帝王得知城市的名字时,却并不认识城中名将颜真卿。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人才被忽视的感慨。他谴责人才不得善用,而是被冷落和忽视。这样的状况并非新鲜事,自古以来就一直如此,为什么只神圣才能获得重视呢?

诗中还描绘了将领的身上所佩戴的银黄、犀玉等珍贵物品,彰显了他们的威严和身份地位。这些将领不仅执守城池,守护国家,还顾及养痈护疾的士兵,他们将国家的危险置于个人安危之前。作者认为真正的仁义之人,不仅具备高尚的品德,而且在危难时刻能够果断行动。这种求仁得仁的精神和义明的行为,可以在生死面前保持坚定,不会动摇。

最后,诗人提到了自己曾经受辱于神明之前,但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保持平静。在过端午节时,他来到祠堂,解放心灵,享受着酒宴的欢乐和清新。他希望喊叫湘江的朋友们都能陶醉其中,不要让他们两个人成为唯一清醒的人。

这首诗词通过对时代乱世的描绘,表达了人才被轻视和忽略的不满,讴歌了忠诚和正直的将领,强调了真正的仁义和坚定不移的品质。诗人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并渴望与他人一同陶醉在快乐和自由中。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