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我数椽浮翠碧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和傅山父小园十咏》,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e wǒ shù chuán fú cuì bì,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著我数椽浮翠碧,借公一水漾琉璃。
心闲境乐镇长好,拈起风光总是诗。
()
翠碧,琉璃,镇长,风光

《和傅山父小园十咏》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园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心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著我数椽浮翠碧,
借公一水漾琉璃。
心闲境乐镇长好,
拈起风光总是诗。

中文译文:
我在数根柱子上描绘着飘逸的翠绿,
借用公共的一片水波映照出琉璃般的光华。
心境宁静,境界愉悦,这个小园真是美好而长久,
随手抚摸,每一片风景都成为了一首诗。

诗意和赏析:
《和傅山父小园十咏》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小园中的心境和所感受到的美景。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对美的追求。

诗的开篇,以"著我数椽浮翠碧"形容园中的景色。"数椽浮翠碧"意味着园中的柱子上描绘着绿色的悬挂物,给人一种飘逸、生动的感觉。这种描绘方式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同时也映射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的"借公一水漾琉璃",表达了作者通过水面的倒影来增添园中景色的美感,如同琉璃一般的光辉。这里的"公"指的是公共的水域,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美的借鉴和赞美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心闲境乐镇长好,拈起风光总是诗",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宁静、境界愉悦,对小园的美好评价。"心闲境乐"代表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闲适,"镇长好"则表示这个小园的景致令人陶醉。最后一句"拈起风光总是诗"则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感悟,无论何时何地,作者都能从环境中抓住片刻的美好,将其化为诗歌的表达。

整首诗以简洁而凝练的词语传递出作者的心境和对美的感受,描绘出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小园。通过景色的描绘和作者的感悟,诗词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宁静、愉悦和对美的追求的情感。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一同领略到小园中的景色和美好。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