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承丁宁命

出自宋代李复的《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gōng chéng dīng níng mìng,诗句平仄:平平平平仄。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
伏读明诏意,仰思圣主恩。
蠢彼獯鬻氏,礼数乃弟昆。
帝初为息民,缯帛代更屯。
嗣皇谨遵业,使传交塞垣。
下臣非知古,有舌讵得论。
恭承丁宁命,敢不夙夜奔。
()
朝辞,诏意,圣主,礼数,缯帛,下臣非,恭承,夙夜

《十一月二十二日朝辞》是宋代李复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离开朝廷的场景和对圣主的感恩之情。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朝辞承明殿,暮下金马门。
清晨离开承明殿,傍晚抵达金马门。
这里描绘了作者从朝廷离开到回到自己的住所的情景,展现了宫廷生活的日常变化。

伏读明诏意,仰思圣主恩。
虚心谦卑地研读明诏,深深思念圣明的恩典。
作者表达了对圣主的敬仰之情,心怀感激,对圣明的治理和恩赐心怀敬意。

蠢彼獯鬻氏,礼数乃弟昆。
那些愚昧无知的人,对礼节乃至兄弟也不遵守。
这句诗指出了社会中存在的人情冷暖,批评了一些人对礼节和人情的不重视。

帝初为息民,缯帛代更屯。
皇帝初心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取代了旧时的徭役。
这里描绘了皇帝为了改善百姓生活而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原先的苛捐杂税,给予了人民更多的福利。

嗣皇谨遵业,使传交塞垣。
继位的皇帝勤勉执政,使政令传达到边疆。
这句诗表达了皇帝对国家事务的谨慎处理,他的政令得以传达到边境地区,展示了皇帝的统治能力。

下臣非知古,有舌讵得论。
作为下属,我并不通晓古代的事情,有什么资格评论呢?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谦逊态度,他自谦自己并不精通古代的事物,没有资格对历史进行评判。

恭承丁宁命,敢不夙夜奔。
恭敬地接受命令,敢于夜以继日地奔波。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使命的忠诚和不辞辛劳的态度,他愿意为了完成任务不辞劳苦。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圣主和朝廷的忠诚之情,对社会风气和统治者的行为作出了批评。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谦逊态度和对使命的敬畏,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整体上,这首诗词既有个人情感的表达,又具有社会和政治批判的意味,展现了宋代文人在忠诚与反思之间的复杂心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复

宋京兆府长安人,字履中,世称潏水先生。神宗元丰二年进士。尝师张载。喜言兵事,于书无所不读,工诗文。累官中大夫、集贤殿修撰。徽宗崇宁中,为熙河转运使,以议边事不合罢。金兵入关中,起知秦州,空城无兵,遂遇害。有《潏水集》。...

李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