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中从定出

出自宋代释智朋的《偈倾一百六十九首》,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ū mí shān zhōng cóng dìng chū,诗句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老木成乔林,秋空见明月。
芥子之中入正定,须弥山中从定出
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为释智朋。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老木成乔林,
秋空见明月。
芥子之中入正定,
须弥山中从定出。
过去佛,现在佛,
未来佛,无物堪比伦,
教我如何说。

中文译文:
古老的树木成为苍翠的林木,
秋天的天空见证明亮的月光。
微小如芥子的一切融入至真的定境,
巍峨如须弥山的众生从定境中出现。
过去的佛陀、现在的佛陀,
未来的佛陀,无物能与之相比拟,
请告诉我应该如何表达。

诗意与赏析:
《偈倾一百六十九首》是一首佛教意味浓厚的诗词,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思考和领悟。诗中以自然景物和佛教哲理相结合,通过对树木、秋天、月亮等元素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佛性觉醒的追求。

诗的开篇以老木成乔林的景象描绘,意味着修行者通过岁月的洗礼和历练,经验丰富、智慧成熟。接着,秋天的天空中明亮的月光出现,象征着智慧和觉悟的启迪。这里的秋天和明月可以理解为修行者心境的净化和明亮。

接下来的两句“芥子之中入正定,须弥山中从定出”是诗中的重点,表达了修行者的境界和修行的过程。芥子是微小的种子,代表着人们微小的存在,而正定则是佛教中修行者通过专注和觉知达到的境界。这两句诗揭示了修行的核心,即通过心境的安定与净化,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达到宏观的境界。

接下来的三句“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表达了佛法的无边无际和超越时空的特性。过去、现在、未来的佛,是指佛性的存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物可与之相比。这种超越的境界使诗人感到无法言说,表达了对佛性智慧的敬畏和无限崇高的赞叹。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隐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佛教哲理和修行的思考。通过对自然界和佛法的融合,诗人展示了对生命和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佛性智慧的追求和敬畏。

请注意,以上赏析仅为个人理解和解读,不同的阅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诠释和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智朋

释智朋,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黄。居衡州华药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宁寺(《罗湖野录》卷四),后退居明州瑞岩。为青原下十三世,宝峰照禅师法嗣。事见《五灯会元》卷一四。...

释智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