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袖便行

出自宋代释祖钦的《偈颂一百二十三首》,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fú xiù biàn xí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
晕入灵犀,胎含老蚌。
正好修竹,正好供养。
有人於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
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
灵犀,修竹,供养,拂袖,脚跟,拄杖,见得,归海,归藏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是宋代释祖钦创作的一首诗词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晕入灵犀,胎含老蚌。
正好修竹,正好供养。
有人於此,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
何以见得,禅归海,经归藏。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修行禅宗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诗中以意象描绘了晕入灵犀、胎含老蚌的景象,暗喻着修行者内心的觉悟与智慧的开启。修竹正好,寓意修行之地得当,可以供养心灵。诗人提到有人在此地,轻拂袖袍即可离去,而他的脚步下已经吃了三十拄杖,暗示修行者经历了漫长的苦行。最后两句“禅归海,经归藏”表达了修行者心灵的归宿,禅修回归无边的大海,经典归宿于智慧的深藏。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禅宗的隐喻手法,意境独特,展现了修行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和修行道路的艰辛。晕入灵犀、胎含老蚌等意象,揭示了修行者逐渐觉悟和开悟的过程。修竹的描述则表达了修行地点与修行者的契合,暗示着修行者的心灵得以滋养和成长。诗中的“拂袖便行,脚跟下已吃三十拄杖”描绘了修行者在修行道路上的坚持和毅力。最后两句以禅归海、经归藏的方式,表达了修行者心灵的归宿和智慧的深藏。整首诗词以简洁的表达,勾勒出禅修的境界和修行者的历程,给人以深思和启发。

这首诗词展现了宋代禅宗文化的特点,以简约的表达描绘出修行者在禅修道路上的奋发和悟道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强调的直观体验和内心觉悟的重要性。通过禅宗的隐喻手法,诗人将抽象的修行境界具象化,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禅修的深奥和美妙。这首诗词既有禅宗的哲思性质,又有宋代文人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释祖钦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闽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闻天目礼住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遂上径山谒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朗读
()